“禁臠”在今天的指的是某種珍美的、僅獨自享有,不容別人染指的東西。那你可知道它的由來嗎?
首先,我們拆分一下這兩個字。“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不許的意思了。那“臠”是什么東西?觀察它的字體結構,我們可以看到“肉”字。既然從肉,那么一定跟肉有關系。那它又是什么肉呢?
《說文解字》:“臠,臞也……一日,切肉臠也。”
“臞(qú)”是少肉之意;“肉臠”是切好的肉塊,不過這種肉塊比較小。所以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即少少的肉的定義。所以它怎么和皇帝女婿扯上關系?
“禁臠”的稱謂最早出自
《世說新語·排調》:“孝武屬王珣求女婿,日:‘王敦、桓溫,磊之流,既不可復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須。正如真長、子敬比,最佳。’珣舉謝混。后袁山松欲擬謝婚,王日:‘卿莫近禁臠!’”
什么意思呢?故事講的是,一天晉孝武帝司馬曜囑托王珣,為自己的女兒晉陵公主找個合適的女婿。孝武帝還舉了幾個例子說:雖然王敦和桓溫才能卓越的,但這樣有才華的再也找不到了,而且這種人一得意就喜歡干預別人的家事,這種人我不要。像劉惔和王獻之這樣的就很合適。最后王珣向孝武帝推薦了謝混。不料婚事還沒有成,孝武帝就駕崩了。
不久之后,袁山松也看上了謝混,打算把女兒嫁給他,正巧也來征求王珣的意見,王珣戲謔道謔道:你還是不要靠近禁臠了。結合上文,指的就是謝混。謝混當時可是號稱風華江左第一。他被這么多人看上也不足為怪了。
那么,王珣為什么會將謝混比作“禁臠”呢?
翻看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的《晉書·謝混傳》:
“初,元帝始鎮建業,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為珍膳,項上一臠尤美,輒以薦帝,群下未嘗敢食,于時呼為‘禁臠’,故珣因以為戲。”
意思是,西晉滅亡后,司馬睿在建業稱帝,稱為東晉。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連皇帝和大臣們都很少能夠吃到肉。所以,每次得到一頭小豬,大臣們就把小豬脖子下最肥美的一塊獻給晉元帝,當時人稱之為“禁臠”,即專供皇帝食用的部分。所以啊,王珣就戲稱謝混為晉孝武帝的心愛之物,旁人不得染指。
之后,謝混果然娶了晉陵公主為妻。
“禁臠”有多美味?
蘇東坡在《老饕賦》中吟詠道:“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
更有意思的有人還吟詠了謝混的這段故事:
晚唐詩人孫元晏在詠史詩中寫道:“尚主當初偶未成,此時誰合更關情。可憐謝混風華在,千古翻傳禁臠名。”
唐代學者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中寫道:“江左皇族,水鄉庶姓,若司馬、劉、蕭、韓、王,或出于亡命,或起自俘四,一詣桑乾,皆成禁臠。”
長此以往,“禁臠”就成為皇帝女婿的專用稱謂。
根據《魏書》的記載,司馬、劉、蕭、韓、王諸家族降北魏后,家族中的子弟很多都娶了公主,因此皆稱“禁”。
不過,今天用這個詞,大多是用來比喻那些獨自占有而不容別人分享、染指的東西。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竟然是皇帝女婿的專用稱謂!
#把地球的故事講給宇宙##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