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冬去春來,冰漸消融,萬物復蘇。春天陽氣生發,自然界一派生機勃勃。“春到人間草木知”人體臟腑受四時變化影響,也有一片“草木”,這便是肝。
春屬木,與肝相應。《素問·六節藏象論》有記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指出“肝應于春”,即在春令當時,肝臟的升發條達之性顯著增強,積極主導著自身與其他四臟之間的調控作用。
肝,五臟相互為用,肝在春季除了自身的升發之性增強,對他臟的調控也有所增加。
心,心主血脈與神志,心火肝木相協,氣血運行有常,情志平和,但若升發太過,就容易出現血液妄行,心煩易怒,繼而出現胸悶氣急、心悸汗出、失眠多夢、焦慮抑郁等癥狀。
脾,脾主運化,肝脾各司其職,則飲食物可正常輸布,然肝脾又為相克之臟,肝升太過,克于脾土,則見噯氣、呃逆、腹脹、便秘等不適癥狀。
肺,肺主宣發肅降,肝肺協同,則能促使人體陽氣的生發,若肝升太過,則易出現咳嗽、咯血、喘悶等癥。
腎,腎主藏精,肝腎為相生之臟,為人體的精血之本,如若肝升太過,肝陽上亢,則易出現頭暈頭脹、耳鳴、震顫等不適。
對于如何調養肝氣,使它能正常升發條達,不至于出現各種病理現象,則是春季的養生要務。
順應四時作息規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由此可見,此時,應順應四時的作息規律,早睡早起,出門散散步,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更要力戒暴怒,防止“肝火上升”,忌情緒抑郁。
吃辛甘少食酸澀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如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另外,少食辛辣之物。
春捂秋凍百病難碰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保暖仍是養生重點。初春乍暖還寒時,人體容易受到風邪侵襲,風陽上擾,頭部當先受損,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早春不要著急脫去保暖衣物,適當的“捂一捂”。“寒從腳下起”,仍可沿襲冬天的足浴療法,選用伸筋草、雞血藤、桑枝、桂枝等通利關節肌肉,使得肌肉痙攣、抽搐、屈伸不利甚至顫抖等癥狀得到改善。
資料來源:靜安區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