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暑假,我和全家人去了廣州長隆動物園玩。因為怕天熱路遠家人走不動,所以我就租了一輛車開進去游園。園子很大,動物很漂亮,表演很精彩,一天玩下來全家人都很開心。
但在打車回酒店的路上,卻碰到一個特別熱心的司機師傅,他問我們:“租車花了多少錢?”我如實相告,他說:“哇,這租車佬也太心黑啦!”我在心里默默祈禱,千萬不要再繼續(xù)問租車的話題了……但是,鹿老師還是追問了:“正常應該租多少錢?”他說:“最多一半價格啦~”
我就知道,今天游玩的好心情可能要打個折扣了。
后來回去的路上,我果然看到鹿老師悶悶不樂的,從一開始的興高采烈變得蔫兒了吧唧。其實我們都已經(jīng)體驗到一種后悔的情緒了——我要是提前了解一下租車的市場價就好了,就不會被租車的“宰”那一筆了。
但細想想,事已至此,我們也無法穿越回出發(fā)前的那一刻提醒自己:“出行之前一定要事先做功課啊~”此時的糾結(jié)已無濟于事,只能讓一天的好心情變糟,因為世上沒有后悔藥吃,無法改變的事情靠“后悔”還是無法改變。
我經(jīng)常看到網(wǎng)上有人提出一種假設性的問題:“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或者:“如果讓你回到18歲之前,你會對自己有什么忠告?”
評論區(qū)的答案里滿是后悔的苦澀:
“我會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現(xiàn)在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
“我會告訴自己不要和那個人結(jié)婚,為什么要和他在一起白白浪費五年的光陰。”
“我后悔小時候玩手機太多,把眼睛看壞了才知道眼睛的重要。”
但我不信,當初難道沒有人忠告過他們:“要好好學習”“別嫁給這種人”“少看點手機”?所以就算有時光機讓他們穿越回18歲之前告誡自己,我相信他們還是一樣不會聽的。后悔后悔,一定是過后才會悔,不撞南墻可能都不會回頭的——其實在出發(fā)去長隆之前,爸媽也提醒過我們:“你們要不要做一做旅游攻略呀?”而我和鹿老師則都躺在沙發(fā)上劃著手機說:“哈哈,再說啦~”
還記得,我在講情緒心理學的時候,一直告訴大家“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功能的”。但這樣看起來,后悔似乎是唯一一種毫無用處的情緒了。既然是事情發(fā)生之后才會產(chǎn)生的情緒,且這種后悔情緒來得再強烈也無法改變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情,除了帶來傷心、郁悶、悔恨,痛苦,其他的什么也帶不來,那這種情緒有什么用?
因為我們對后悔的理解只理解了一半,后悔還有另一種分身:預期后悔。
首先,我們來概念復習一下:后悔這樣的情緒分為兩種——體驗后悔和預期后悔。
所謂體驗后悔,就是上面例子中的,“我租車租貴了才知道該早做攻略/老大徒傷悲的時候才知道少壯需努力/眼睛壞了才知道爸媽不讓玩手機是為我好”的那種消極情緒。它是指已經(jīng)做出的決定導致了不好的結(jié)果,沉浸式地體驗到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后悔——它對你當下的后果于事無補。硬要說功能的話,那只能是在于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學會長記性了。
相對的,另一種后悔——預期后悔,指的是還沒有做出決定,但是在想象中預料到這個決定可能會導致壞結(jié)果,而產(chǎn)生的預期的后悔情緒。它是可以直接對當下的行為有指導作用的,不用真實吃虧就能長教訓了。
而預期后悔與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也有很大關系,很多時候也是脫胎于體驗后悔。比如下次我出去旅游再想偷懶,就會想象到我可能被宰的情形,從而不得不提前做功課了。
我們的一些消極情緒本身并沒有錯——就比如看起來毫無用處的體驗后悔,它雖然不能往前改變歷史,但是它可以往后積累預期后悔,增加你的“對敵”經(jīng)驗,比如下次我不在公園門口臨時租車了,我提前貨比三家約車。比如你下次不再和那些摳門自私畫大餅的人交心了,你會躲得遠遠的。
但是放在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這種消極情緒又可能就是不合理的了。例如,如果是在游玩過程中,你的目標不一樣了,你是來享受生活的,貴了就貴了,沒有必要為了無法改變的事情毀了你的旅途。
? ?? ?? ?? ?
這也就是一種所謂的“失匹配”,或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Ellis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onal behavior therapy),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試圖改變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對情緒的影響,它主要通過認知技術、情緒技術和行為技術使當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得到改變,從而消除其情緒問題。
? ? ? ? ? ? ? ?
還是回到上面的例子,可能聽到自己租車被宰了之后,我們的第一反應確實都會是:“我不應該被宰的,我被宰了,說明我是個傻叉,是冤大頭。”于是后悔又伴隨著郁悶。那其實很可行的一種策略就是“改變這種不合理的信念”:“我到這里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跟人討價還價嗎?是為了自我檢討?自討苦吃?”并不是,我的目標是玩,是放松,既然租車讓我感到放松了,我還有什么必要總糾結(jié)著貴了多少錢而讓自己不開心呢?
幸虧鹿老師也很聽勸,在我陳述了上述看法之后,她也欣然接受了:“你說得對,我們花錢就是用來置換快樂的,現(xiàn)在錢花出去了,本來我們也玩得很開心的,總不能因為別人一句話,就變成了花錢買鬧心吧!下次注意就是了~現(xiàn)在我們還是想想晚上看大馬戲的路上買什么奶茶吧~”
最后的最后,我再多叨叨一句——為什么我一再跟學生說,考試結(jié)束前一定要仔細檢查(我每次考試至少檢查兩遍),這就是利用的“預期后悔”,在你有后悔藥可吃的時候抓緊吃后悔藥,不要等出了成績再責怪自己怎么不好好檢查。而一旦交了卷,就不要再去對答案了(我從小到大考過這么多試,幾乎從來沒有對過答案),因為即使你知道了答案,成績也已經(jīng)無法改變,只能增加你的“體驗后悔”,不如放下包袱好好玩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