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文章很多時候是在坐地鐵上班的路上完成的,開車去上班時間會短些,但是開車會浪費我大量的時間,至少無法在路上做其他事情。所以,對于我來說,時間是一件非常寶貴的東西。
我最初坐地鐵寫文章也是遇到過問題的,比如車廂環境比較嘈雜無法讓自己靜下心來專心寫作。
我是怎么解決的呢?
我發現,雖然人的內心會受周邊環境的影響,但是,內心清靜和環境嘈雜是兩件事。
是我們的大腦告訴我們:安靜的環境才能使內心安靜。
人的大腦包括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大部分情況下的意識是本能腦和情緒腦在主導,而這兩個腦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有著比較消極的特性,因為它的目的就是要保證個人的足夠安全,所以它有著趨易避難、急于求成的特性,這兩點呢能夠夠保證個體更好生存下去,所以,所有不適的環境、有挑戰的事情,都會默認為危險,它們不會思考,會讓你產生逃避的想法。
環境嘈雜不利于安靜的意識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只要我們提高自己的智慧,就會懂得一體二相的原理。
《學經》說:
余居斗室,晨起掃所居,不為凈而除其塵,撥亂以得其清靜也。塵為天地之氣,天地存,其塵也不靜,不窮究其相,是有不存,無有掛礙。
打掃房間,是為了干凈,但是,不能以一塵不染為標準,因為你處在天地之間,塵土就是天地間的自然產物,所以,塵土總是客觀存在的。
如果你非要以一塵不染為標準,看見有塵土就難受,那么,你將有無盡的煩惱。
這些煩惱是哪里來的?
源于自己內心的執著。
你的大腦給了你錯誤的信息,你的內心把錯誤的信息當成標準去執行,這勢必會與客觀規律不符,也就有了痛苦。
當我們內心知道塵土是客觀存在的,就不會再以一塵不染為標準,那么,心里也就不會有“一塵不染”的掛礙。
神秀大師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我們要時時反省,拭去內心的塵埃。
然而惠能大師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塵在內,心在內,時常拂拭,塵埃不盡。
塵在外,心在內,時常拂拭,塵埃自來。
心亦是塵,塵亦是心,無塵無心,何來塵埃?
所以,我在地鐵上寫文章,雖然周圍環境嘈雜,這正如外界的塵土,而內心依然可以是如明鏡般光亮、寧靜。
這不是很好的啟示嗎?
外界的嘈雜,與我內心的安寧,有何關系?
正如《學經》所說:
不窮究其相,無有掛礙,不窮究其理,以減煩擾困頓。掃屋者不為除其塵以得其靜,明理者不窮究其象不執其微,此謂之玄同。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