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通常會選擇一個靠近食物的安全舒適的地方睡覺。在野外,剛出生的大熊貓一般會睡在媽媽的懷里。當媽媽外出尋找食物時,幼仔會睡在媽媽為其選擇的洞穴或樹洞中。當幼仔學會爬樹后,它們會睡在樹頂上。對于野生成年大熊貓來說,它們喜歡在吃東西的地方睡覺。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中,大熊貓通常喜歡在自己的獸舍或戶外運動場的木框架上休息。
在人們的印象里,大熊貓通常是懶懶的。生活在動物園、繁育機構的大熊貓要么吃,要么睡。事實上,這兩種行為確實占據(jù)了它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大熊貓的主食是竹子,這是一種低營養(yǎng)的食物,因此大熊貓習慣于保存能量以滿足其身體需求。尤其是在非繁殖季節(jié),它們通常在進食后立即入睡。它們的休息時間占了將近半天。
就野生大熊貓而言,從它們每天的平均移動距離,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也很懶。此前有調查顯示,臥龍和秦嶺的大熊貓平均每天只移動 500 米左右。至于放歸野外的圈養(yǎng)大熊貓,它們仍然習慣于緩慢移動,逐漸探索新的區(qū)域。
大熊貓會洗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遇到天氣晴好,氣溫在5攝氏度~8攝氏度時,大熊貓也可能洗澡。人們常常覺得大熊貓看起來黃黃的,其實是因為它們在地上坐、打滾、玩的時候變臟了,這是很正常的。動物的審美和人類的審美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在發(fā)情的季節(jié),雄性大熊貓會專門弄一身泥。大熊貓偏黃的顏色一般出現(xiàn)在后背,以及屁股。成年后的大熊貓的毛色,不是純白色的。在太陽下,它們頭部位置的毛發(fā)白得發(fā)亮,其實是受光線的影響。你用手機給大熊貓拍照,照片里的它們看起來非常白,這也是受光線的影響。
夏天是大熊貓的換毛季。大熊貓長到1.5歲 ~ 2歲時,會有個非常明顯的換毛過程,它會掉非常多的毛發(fā)。大熊貓成年后,換毛的表現(xiàn)反而沒有那么明顯。幼年時期的大熊貓有胎毛,毛很柔軟。當它半歲左右時,開始長出新的毛發(fā),胎毛就慢慢地掉了。胎毛掉落后,它的毛發(fā)就接近成年大熊貓的毛質,有些偏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