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和技術角度來看,問界,確實可以離開華為獨立生存;華為,也通過問界深度體驗從品牌到造車的全過程。
但能繼續深化合作,對于問界品牌的成長和消費者,絕對是利好,你們覺得呢?
問界的宣傳面頁換Logo了,由原來的問界logo,換成了華為的logo,很多人都表示很驚訝,華為這是準備收購問界,直接造車了嗎?
接下來,華為知情人士表示,這一舉措僅為突出華為長期深度賦能AITO問界品牌,華為與賽力斯長期深度合作沒有變化。未來雙方還將合作推出更多新品。
時間進入到2023年,華為造車有了更多的變動。
首先,網傳華為汽車原來的負責人被停職,而王軍此前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也是華為“HI模式”對外主要負責人。
停職的原因,就是因為華為HI模式走的不順利,而余承東主推的智選模式,就走的很順利,所以余承東上位,獨掌華為造車。
當然,余承東回應,說這個只是正常的人事變動,華為在造車上的方向不會變動。
這一次,是問界的宣傳圖logo,由原來的問界logo,直播換成了華為的logo,這logo一換,讓人的感覺就是問界直接變成華為旗下的產品了,就是華為的汽車,而不僅僅是智選品牌。
雖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問界大部分的技術都來自華為,是華為深度造車的一種探索。
如果沒有任正非簽署的三年之內不造車的承諾,華為可以分分鐘造出自己的汽車,這都不是什么難事。
但不管怎么說,就算華為的技術再好,問界現在都屬于賽力斯旗下的汽車品牌,而不是華為的,這就是現實。
2023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將更加熱鬧,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這一點從一系列的降價就可以看出來。
問界,作為一個小有名氣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到底是華為造車,離不開問界,還是問界離不開華為?
其實,問界本身就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下的產物,再通過華為的銷售渠道和宣傳,快速的打開銷量和知名度,讓問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開知名度。
在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再通過華為的技術賦能,讓問界在短時間內進行迭代升級,加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
如果沒有華為的參與,肯定是沒有問界的走紅,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問界在過去,肯定是離不開華為,但未來能不能離開華為?
如果從品牌的角度來看,一個品牌一旦形成,就算離開華為,應該也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問界,以后就算沒有了華為未來的技術,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技術來替代;并延著目前的技術,實現新技術的更新迭代和升級,造車,只要有錢,技術都可以開發,人員可以再招聘和挖人。
而對于華為來說,問界算是華為造車很好的一次演練,一次深度參與,從技術到銷售,從研發到宣傳等等,整個鏈條的深度參與,讓華為對跨界造車有了更深的體驗,當然這個體驗也包括對一個全新汽車品牌的包裝。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問界和華為,通過這次造車,已經實現了各自的目標。
但是,從目前來看,賽力斯和華為合作的問界,還會繼續下去,有可能華為的話語權會更大。
最近網上有傳,近期華為已與賽力斯方高層達成一致,為強化品牌獨特性,即日起,品牌話術不再用“華為深度賦能”,而是改為“華為全面主導”,并給出實例:“AITO品牌,是華為全面主導,華為全面負責產品研發設計、體驗質量...等全流程”“AITO是華為全面主導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
如果,真的如網上所說,對于問界品牌,和問界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
雖然,問界可以離開華為,華為也可以放棄問界,但能繼續深化合作,對于問界品牌的成長和消費者,絕對是利好,你們覺得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