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其實就兩個字,自強。《孫子兵法》的核心不是教我們怎么打仗,而是怎么自強。怎么通過打仗讓自己變強,怎么通過不打仗讓自己變強。其終極目的,不是讓我們百戰(zhàn)百勝,而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斷自強,達到無人敢與之爭鋒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孫子兵法是怎么通過戰(zhàn)爭自強的。
其一:戰(zhàn)或不戰(zhàn)《孫子兵法》的終極目的是不戰(zhàn)而勝,其次是勝而求戰(zhàn)。
- 不戰(zhàn)而勝
一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必定是為了得到什么,或者不失去什么。比如,土地,物資,顏面等等。
如果能通過其他手段得到,或者不失去這些東西,那就最好不要打仗。
也就是書中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戰(zhàn)爭一開,勞民傷財。很可能得不償失,因此《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最好不戰(zhàn)。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將成本降到最低,追求極致的盈虧比。
2. 勝而后求戰(zhàn)
所謂勝而后求戰(zhàn),就是如果非要打仗。那么要先保證我們能贏,然后再開戰(zhàn)。
也就是書中說的,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用現(xiàn)在話說,我知道自己能打贏,我才和你打。
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在戰(zhàn)爭開始前知道自己能贏?
答案就是:計算。
《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就是計篇。這里的計,并不是計策謀略,而是計算。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叫做拼基本面。開戰(zhàn)之前,先比拼基本面,如果我基本面強過你,我才會考慮戰(zhàn),考慮怎么打。
怎么打呢?
答案是:以多打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孫子兵法》對于戰(zhàn)爭的核心觀點就是以多打少,以強擊弱。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簡單來說,我比你人多,我就上去揍你。我沒你人多,我就分兵將你的人引走大半,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如果實在不能以多打少,我就跑,我就不和你打。
在孫子看來,領著十萬人打贏二十萬人的將軍,不是好將軍。領著二十萬人打贏兩萬人的將軍才是好將軍。
因為前者有運氣的成分,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一個將軍帶兵,能遇到二倍與自己的敵人,說明這個將軍大概率腦子有問題。
真正會打仗的將軍,應該是領著二十萬人,還能抓住敵人兩萬的隊伍。然后輕而易舉的打敗它,還不會造成己方太大傷亡。
當然,這樣的將軍很難出名。
所謂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他們打的是概率,是基本面,是十次保證贏十次,而不是憑借不可復制的運氣,以少勝多,以十萬打二十萬。
孫子兵法不是教人怎么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書。恰恰相反,孫子兵法強調(diào)的基本面。
強調(diào)的是如何以多勝少,以強勝弱。簡單來說,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強大自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打也好,不打也好,都是為了強大自己。只有自己夠強,才不會老有人找你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