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歸還小立,為愛夕陽紅。”“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夕陽”“黃昏”“夕照”自然讓人聯想到人生必有的一程——老年。
“老年”,多大年齡為老?老年人的年齡稱謂又有哪些?
借這篇短文我們試著做一個簡單梳理。
第一個問題:多大年齡為老?
答案多種,歷來說法不一。
《唐會要》說六十歲為老,《晉書》說六十六歲為老,《禮記》說七十歲為老。
第二個問題:老年人年齡稱謂知多少?
老年人的年齡稱謂,有確數,有概數。
耆(qí齊)艾:古人以60歲為耆,50歲為艾。耆艾后來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耳順:指60歲。人到60歲,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60歲叫耳順之年。“六十而耳順”,這種說法源自孔子。
花甲:指60歲。用天干(gān)地支搭配,60年一循環。所以有此說法。
耆老:60歲以上的年紀。
黃發:指年老;亦指老人。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古稀:指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懸車:指70歲。古代的人70歲時可以辭官在家安度晚年,做官出行的車子就不需要了,所以叫懸車。因稱七十為懸車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大耋”指年高的人。
耄(mào):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
耄耋:指老年;高齡。古人繪畫,因為“貓、蝶”和“耄耋”讀音相近,所以貓蝶題材的繪畫和刺繡常用作祝壽之用。
鮐背之年:古人90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唐代柳宗元《愈膏肓賦》:“善養命者,鮐背鶴發成童兒。”
期(qī)頤(yí):100歲。一百年是人活著的極限數字,所以叫期。此時起居生活需要親人養護,所以叫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也叫“頤齡”。
青春留不住,白發自然生。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愿老朋友們安然泰然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