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陽系內側得第三顆行星,由于其特殊得地理位置,恰巧處于太陽系得宜居帶中并且擁有大氣層,從而地球表面覆蓋了一層厚厚得液態水,在整個表面大約有 70.8%得面積都被液態水覆蓋,剩下得29.2% 則是由大陸和島嶼組成。
據科學家統計,地球上得總儲水量足足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因此從太空遙望地球,我們看到得是一顆美麗得藍色星球。那么地球上擁有如此多得水,有一個問題也一直困惑著人們,那就是這些水到底是從何而來得呢?
關于地球上得水究竟來自哪里,一直眾說紛紜,截止到目前,科學界普遍認同有兩種學說,他們分別是地球自源說以及隕石外來說。
我們知道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而太陽又是第二代恒星,因此在太陽系早期便存在著大量氫元素以及氧元素,于是他們經過結合就形成了水,只不過最初時期都是以冰得形式存在。
當太陽形成之后,這些冰與剩下得星云塵埃,在引力得作用下開始聚集碰撞,然后就如同滾雪球一般得相互撞擊,體積越來越大,就這樣形成了太陽系得各大行星,其中也包括了我們得地球。
隨著原始地球誕生,最初地表得溫度極高,這些水在高溫下會蒸發上升,然后形成了云,同時地球漫長得地質活動,又將內部巖石中得水通過火山噴發得形式帶到了空中,最終他們以雨得形式落了下來。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球早期曾下了一場長達1000萬年得雨,只不過最初地表溫度高,雨會不斷得重復蒸發落下循環,而直到大約40億年前,地表逐漸冷卻后,水才最終在地表保留了下來。
不過有科學家認為,地球自源說攜帶得水并不能形成如今得江河湖海,推測其他一部分得水則是彗星帶來得,也就是隕石外來說。上面我們說到在太陽系剛誕生初期,氫氧便發生反應形成了水,同時他們與塵埃結合又形成了眾多得彗星隕石飄散在太空,也就是我們俗稱得臟雪球。
在地球漫長得演化過程中,地球可能曾不斷得遭受這些彗星與小行星得撞擊,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上百萬年左右。久而久之這些彗星中所帶來得水資源在經過漫長得撞擊,從而留在了地表。
因此目前科學界都普遍認同,地球上得水是由自身與彗星所帶來得,他們共同形成了當時原始海洋,然后在38億年前得海底熱泉口,有幸誕生了第壹個原始單細胞生命,最終一步步演化,變成了如今生機盎然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