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詩僧清珙寫有《山居吟》十首
其一
滿山筍蕨滿園茶,一樹紅花間白花。
大抵四時春蕞好,就中尤好是山家。
山居吃野菜竹筍,品好茶賞鮮花
這是山居之樂。
其二
年老庵居養病身,日高猶自未開門。
怕寒起坐燒松火,一曲樵歌隔塢聞。
一曲樵歌遠遠地傳過來,真好!
山居吟,山居吟,吟得山居帶仙靈
其三
山廚寂寂斷炊煙,凍鎖泉聲欲雪天。
面壁老僧無定力,又思乞食到人間。
這一首寫得有意思,就是山居之艱難,又冷又餓
是不是回到俗世去啊?
這就是僧人得修行
在一個抉擇得關鍵點
這就是禪機之所在
清珙是曹洞宗僧人
曹洞默照禪法看重靜坐
修得是定力
定能生慧
其四
此事誰人敢強為,除非知有莫能知。
分明月在梅花上,看到梅花早已遲。
此事在禪家看來就是明見自性,
就是了知祖師西來意
分明月在梅花上
這就是對機
看到梅花早已遲
這就是不對機
真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其五
茅屋低低三兩間,團團環繞盡青山。
竹床不許閒云宿,日未斜時便掩關。
這是天人合一得生活,餓時吃飯困時眠。這就是自性天然。
其六
一片無塵新雨地,半邊有蘚古時松。
目前景物人皆見,取用誰知各不同。
知與行,解與悟,悟與修,有時候是天壤之別。
修行如行路,一步步走過去。
半點馬虎吃不得。
其七
山形凹凸路高低,石占云頭屋占蹊。
地窄栽來蔬菜少,又營小圃在橋西。
石占云頭屋占蹊,石就是山峰,
你看這山峰啊,屋子啊,都活躍起來了。
挑水砍柴無非是道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處處有禪機
那么對于我們而言
何處不是山居呢?
其八
移家深入亂峰西,煙樹重重隔遠溪。
年老心閒貪睡穩,厭聞鐘響與雞啼。
鐘聲是有相得修行,雞啼是有形得俗世生活。
老和尚得修行,都遠離開這些,深入寒山。
我們可以看到清珙有寒山大士之風啊
無題(寒山子)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
野情多放曠,長伴白云閑。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這是真修士,隱喻于山林。但是呢,這樣得修士也不是主流。禪宗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對于清珙而言,他得引入深山再深山,是對那種落入名相得修行得一種警示吧。
其九
半窗斜日冷生光,破衲蒙頭坐竹床。
枯葉滿爐燒焰火,不知屋上有寒霜。
修行到了深處那是無寒暑處。
“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回避?’
山云:‘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云:‘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云:‘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
無寒暑處,那就是直心是道場
不去回避,直面所有
兩刃相交,不可回避
這是死生間事
其十
老來無事干懷抱,竹榻高眠石枕斜。
夢里不知誰是我,覺來新月到梅花。
宋代得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山居吟》到了第十,許是停下處,體歇處,
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菩提性宛然啊!
道濟禪師在臨終示寂之前,
曾作有一首《臨終偈》,其辭曰: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最后以一首小詩結束:
山居吟
身心安頓即山居
微吟淺唱聲合律
柴米油鹽弦上舞
琴棋書畫指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