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 09:22:18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曹娥江畔的上虞多寶講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劉繼波)
莫高窟第112窟——金剛經變圖再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莫高窟第236窟壁畫——楞伽經變圖再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阿含經再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莫高窟第220窟再現(圖像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莫高窟第159窟壁畫再現(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榆林窟第25窟再現再現(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壁雕造型與色彩與建筑渾然一體(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多寶講寺)
工匠工作場景(圖像來源:鳳凰網佛佛教 攝影:多寶講寺)
上虞多寶講寺(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劉繼波)
在浙江有一家寺院,以精美的敦煌畫風的壁雕,驚艷了上虞,驚艷了紹興。她就是位于曹娥江邊龍山環抱的上虞多寶講寺。
上虞多寶講寺始建于1999年。當年,受浙江紹興上虞領導的邀請,一代高僧智敏上師來上虞選址,確定了曹娥江邊、龍山腳下這塊山坳,遂開始了艱辛的建寺歷程。2019年11月19日,上虞多寶講寺舉辦了建寺20周年暨全堂佛像開光慶典。舉辦開光慶典的大雄寶殿內部面積700余平米,凈高16米,視野開闊,光明遍滿。殿內鮮少的立柱,使得眾生與佛陀融融一堂,無任何阻隔。人們只要一抬眼就望見佛陀微笑,恍如再現靈山說法。
人們被大雄寶殿四周的壁雕藝術魅力深深吸引。這些壁雕造型來自于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壁畫瑰寶,但又經過了現代佛教造像工人的二次創作,成功地以立體浮雕的形式再現世人面前。
從壁畫到壁雕,從平面到立體,實屬創舉,這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每一幅壁塑,從選材到著色,無不體現了當代工匠虔誠敬業的精神。他們都是普通的工人,但是,憑著一腔的虔誠,塑泥稿、脫模、刷桐油、貼麻布、壓瓦灰、修模、拼裝、生漆著色……每一道工序都以千年大計的定位來進行,一絲不茍,最終將這座寶殿塑成了藝術的殿堂。
在釋迦牟尼佛主尊右上方的壁雕,描述的是二轉法輪時期,佛陀演說《金剛經》時的盛況。在青山綠水、奇花異樹之間,聲聞、緣覺、菩薩、諸天等,圍繞在世尊的蓮座周圍,神情專注,正在聽法……這是參考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畫而作的。原畫損毀嚴重,工匠們在這里賦予了她新生。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樹下,佛陀與大比丘眾共聚一堂,演說大乘空性奧義。
大殿西墻最南面的一幅壁畫,描繪的是佛陀在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說法的情景。畫面左下角,羅婆那王乘坐著花做的宮殿,前往世尊所,勸請佛為眾生說法。
楞伽經變圖,為三轉法輪時期佛陀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從彼種種異佛剎來。佛陀在這里闡述了大乘經典的深義。
大殿西墻最北面的一幅壁畫,展示的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期在舍衛國祇樹華林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宣講《阿含經》的場景。這樣,佛陀一生三轉法輪的事跡已經在上虞多寶講寺大雄寶殿壁雕里得到全部體現。
大殿南面三幅均是西方極樂世界情景。第一幅是莫高窟第220窟再現的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云集,蓮臺高聳,阿彌陀佛雙手結說法印。第二幅是莫高窟第159窟西方極樂世界的再現,殿宇莊嚴,法幢高樹。第三幅是榆林窟第25窟西方極樂世界的再現。寶座花臺,樂宴升平,無量壽佛右手說法印,左手觸地印。
大殿北面三幅均是藥師經變圖,展現的是東方琉璃世界。第一幅參考晚唐莫高窟第85窟,藥師佛雙手結說法印。第二幅參考的是五代時期莫高窟第61窟,藥師佛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定印。第三幅參考五代時期榆林窟第16窟南墻壁畫,藥師佛雙手結說法印。
敦煌風,吹進了上虞。上虞多寶講寺大雄寶殿壁塑的造型與色彩,融入了新時代工匠的創作,鮮亮而協調,渾然一體地融合在建筑整體的古銅色調之中,大漠的雄渾與江南的柔美在這里相遇。正如佛教從古印度傳來,經過千百年與中國地域文化的相融相合,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風出現在上虞多寶講寺,是向敦煌文化的敬禮,也是多寶講寺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上虞多寶講寺是在三門多寶講寺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智敏上師復興后而建,而三門多寶講寺前身則是東晉時代敦煌高僧曇猷尊者跋涉數千里抵達三門灣上岸后而建的龍祥院。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的緣分注定?請您自己來上虞多寶講寺來走一走,看一看,再做出您自己的評判。
敦煌的出現,原非為了藝術,只為信仰。無人知道那些傳世壁畫的創作者到底是誰,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工匠。他們的筆尖凝聚著對佛教的熱忱,卻不期然站在了藝術的高峰,讓敦煌成為世界文化寶庫。而如今在多寶講寺,也是由一群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工匠在傳承著敦煌畫風,之所以采用壁雕的形式再現,是因為這種工藝可以保存千年。歲月會老,他們筆鋒下的那份拙樸或許不夠唯美,唯虔誠信仰將代代相續。
(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