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的科學進展,量子物理領域收獲頗豐。人類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谷歌實驗證明“量子優越性”,一個新的信息技術時代迎來新曙光。然而,“量子水杯”“量子鞋墊”“量子馬甲”“量子波動速讀法”等量子商業領域的“另類繁榮”也隨之而來。12日晚,中國“量子之父”、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由智識學研社主辦的“2020新年科學演講”上辟謠稱,這些產品或說法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招搖撞騙,充分表明公眾對于量子科學仍然知之甚少,需要高質量的、深入人心的科學普及。
“我們尊重科學,但科學也因為神秘,被濫用了”。潘建偉透露說,他的一位親戚也買過“量子掛墜”,稱“用了新技術,對身體好,可以防癌”。這讓他感到“害怕”,趕緊澄清說“這些東西和我們搞得量子研究沒有關系”。
潘建偉表示,量子應用本來就比較廣泛,包括手機里的很多技術,只是我們平時不太關心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可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如果對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一點都不了解的話,恐怕很難繼續推廣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講,特別希望能夠在小學課堂開設相關課程,因為小孩子更容易接受新鮮觀念。潘建偉還表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諸如“量子養生”等關于量子應用的概念,有的就是胡說八道,在推廣普及科學知識方面“確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潘建偉當日在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革命”的科學演講中指出,量子力學帶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包括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對于安全性也有極高的要求,對計算能力也提出了巨大需求。但與此同時,所有依賴于計算復雜度的經典加密算法,原則上都是能被破解的,人類目前擁有的計算能力有限。他介紹說,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的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而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人類迎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
2019年10月,谷歌率先實現“量子優越性”,成為近年來國際量子信息領域的標志性事件。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也在近期實現了復雜度相當于48個量子比特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逼近谷歌的53個超導量子比特。
潘建偉說,“可以預期,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也給中國一個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隨者、模仿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偉大機遇。”
12日,由智識學研社、知識分子、賽先生和墨子沙龍主辦的2020年科學新年演講在北京隆重舉行,聚焦量子信息革命,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奉獻了一場關于量子的精彩演講。
此外,清華大學楊振寧講座教授、2019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王小云,量子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經濟學家、清華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亞馬遜AWS中國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長、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張崢,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社會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等就量子物理與密碼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工智能的交叉話題同臺進行了激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