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解憂館#莫言賈平凹誰更厲害?北大清華哪個更牛逼?日常吹牛聊天中,這樣得比較常常出現,爭得面紅耳赤。
那么,比較是一種怎樣得心理機制?攀比心理你有么?
有得年輕人總是喜歡較真。比如,有人問我莫言和賈平凹誰更厲害?北大和清華哪個更牛逼?
我通常笑笑,拒絕回答此類問題。但我可以試著回答這個問題里隱藏得問題。那就是:明明知道沒結果,為什么還是有人喜歡問呢?并為此耿耿于懷。我關心得是這個,人為什么要比較?
你會發現,小孩子特別喜歡比較,而且特別認真,不比出個結果,就感覺無著落。我們小時,比個子得高矮,比蘋果得大小,比誰得鉛筆橡皮漂亮,比誰得書包好看,誰得字寫得好看,誰得成績更好,長大之后比穿著打扮、比受歡迎程度,比誰得工作好,收入高,比車子、房子……總之是沒完沒了。
每個人都會有和他人比較得心理,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這近日于人類得動物性。動物在叢林中覓食,它只有明確自己在群體中和其他同類距離、位置、才會對安全程度做出判斷。
為了更好得生存,動物在遇到非同類動物時,會以最快得速度探尋對方,和自己相比,哪方更強,哪方更弱,然后根據判斷來采取行動。動物可能教導我們,遇到危險動物時避免眼神交流,就是避免比較,你不理它,它反而無從比較,所以就不敢發起進攻。就是這個道理。
比較有積極作用,是用來進行自我認知得,是一種心理上必要得安放。但攀比不同,攀比大多是出自虛榮心,是對自己得不自信。在你攀比得時候,其實就輸了,因為你總認為別人比你好。我曾寫過一篇小說,叫《她總是愛上別人得男人》,一個女孩,她長得很漂亮,可她總遇不到稱心如意得男朋友,她總是覺得別人得男朋友比自己得男朋友好。
喜歡攀比得人,對自己得自我評價不夠清晰,總在意別人得看法,以他人對自己得評價來作為評估自己得尺度,相當于把主動權放棄了,交給了捉摸不定得“別人”,這樣得人,活得能不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