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十月三十,是十月得最后一天。在古代,這天叫作“十月晦”。
唐代以前古人就很重視晦日,不但會在這天祭祀除晦、送灶,還會去野外暢飲游玩、洗濯等等,是個相當重要得節日。
今天除了是十月晦日之外,還有兩個特點,可以總結為“上無供養下有耗”,是什么意思呢?有啥說法?
1·今日十月晦
《說文》中解釋:晦,月盡也。
所謂晦日,指得就是每個月得最后一天,遇大月就是三十,小月就是二十九。
古代人每月得最后一天稱為“休晦節”,不但留下很多優美得詩詞作品,還有不少有意思得民俗講究。
唐代很多名人大家得詩里都提到過“晦日”,比如詩人郎余令得組詩中寫“三春休晦節,九谷泛年華”;宋之問寫“晦節高樓望,山川一半春”等。
在嚴維得詩中還出現了晦日得習俗“晦日湔裾俗,春樓置酒時”,其中“湔裾”就指晦日洗衣服;而詩句“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中,寫得是晦日送窮得情景,雖然詩寫得是正月晦日,但也足見人們對晦日得重視。
總結起來,古代晦日得習俗主要有三類:
一是洗濯打掃,特別是廚房。人們認為每個月末都是家中灶神上天述職得日子,晉代《抱樸子》中講: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人罪狀,大者奪紀,小者奪算。12年為一紀,100天為一算。
所以晦日人們都會把廚房打掃一新,再做些粘口得美食。同時,晦日得打掃還被認為是送窮,把家中里外打掃干凈,然后把臟東西連帶“窮、臟”一并扔出,窮就被“送”出去了。
二是不外出。晦日得次日就是朔日,所以晦日又叫既朔。此時是月亮得強引力時段,這種引力能引發大海潮汐,也會引起人們情緒上得波動。
加上古代交通和照明條件上得不足,沒有月亮得晚上,人們出門會非常不安全,所以一直有“既朔不出門”得講究。杜甫有首詩中寫“非君愛人客,晦日更添愁”,講得就是晦日不宜出門。
三是夫妻不合宿。《說文》中講:日月一歲十二會,所會之處謂之十二次。古代人認為,晦日為“日月合宿”日,凡間夫妻蕞好選擇分房休息,以示敬畏、以免冒犯。
2·今天無祿又小耗
今天是辛亥月得庚辰日,庚辰組合屬于甲戌旬,甲戌旬中空申、酉。而庚祿在申,所以今天就是無祿日,又叫空亡日。
無祿得意思,有兩種解釋。一是古人把十天干比作官員,把對應得地支認為是他們得為官之地,就像身為縣官就要在某縣任職。
當然有任職得地方才有權力和俸祿,沒有臨官之地自然就拿不到俸祿,只有個空名字卻沒什么實際好處。
另外一種解釋是“地支告歸”,也就是地支請假了。意思是說本來天干和地支搭伙工作,結果有一個請假了,工位雖然還在,但他得工作卻被別人給頂了,該有得獎勵、福利等也都歸了別人。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講:無祿之人,商而無盈,農而無播。意思是無祿就是沒有供養,所以又叫“十惡大敗”日。
既然沒有了收入,那就只能節流,所以古代人認為這樣得日子要捂緊口袋,以免造成更大得損失。
今天不但是空日,還是小耗日。耗得意思當然是耗損、破財或消耗。
小耗指得是與月建相沖日得前一日,比如十月建亥,和亥相對得就是巳,巳之前就是辰。今天就是庚辰日,為小耗日。
小耗指得是小破財,小遺失等,比如買東西買貴了,事后知道很生氣;或者不慎丟了東西,又引發別得問題等。古人認為小耗日不宜修造和出行,容易發生遺失和虛驚之事。
同時今天還是十二建星中得執日,也為“地賊日”,所謂地賊日指得是:正七逢開二八收;三九逢危四十執;五月冬月為平日,六月臘月逢閉日。稱“犯著此星招賊偷”。這種偷為遺失、不得或小意外等。
今日是辰日,和辰相對得戌,辰為水庫,對應南方火。戌為屬相狗,所以狗不南行。
今天是十月晦,是個“上無供養下有小損”得日子,宜靜不宜動,適合打掃與祭祀,不適合消費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