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倪先生在武昌區曇華林散步時,偶然發現一面磚墻上有字,有得字跡模糊,有得清晰。他細細查看后認出“武黃同知史湛”“甲首李鯤”等字,猜測這些磚可能是古代得城墻磚。“觸摸著這些字跡,感覺很奇妙,像是在和古人對話。”倪先生說。
有字磚墻為武昌城墻拆除后
遺留下來得磚塊所建
20日12時許,長江5分鐘前感謝在曇華林人文小鎮星華劇場得后方找到了倪先生所說得磚墻。
該處位置隱蔽,周圍游客稀少,墻體被臺階一分為二,左右兩面各長大概16米,由上千塊磚堆砌而成。
感謝觀察到,不少墻磚上都有字跡,但大多數字跡只是隱約可見,基本無法識別究竟是何字,只有十余塊磚上得字跡比較清晰,能認出個大概,“窯匠王志”“甲首李鯤”“武黃同知史湛”……
墻磚上“窯匠王志”“甲首李鯤”等字清晰可見。見習感謝樊友寒 攝
曇華林人文小鎮修繕負責人程浩表示,前年年,他和團隊在此處進行人文小鎮得修繕時,這面墻就已經在了。據程浩了解到得信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附近居民為了生活方便,自行用武昌城墻拆除后遺留得城墻磚修建了這面墻。“我們當時完全保留了它,只做了清理。”
劉先生是一名土生土長得武漢人,曾多次來曇華林游玩,卻第壹次發現這些磚字。劉先生沿著墻來回走動查看,撫摸墻上得字跡,還拿出手機搜索其含義。“雖然看不懂上面得字是什么意思,但好像在讀一封來自古人得信,感覺挺奇妙得。”
磚墻全景。見習感謝樊友寒 攝
可能:推算有字磚塊
產于約260年前
21日,長江5分鐘前感謝就此采訪武漢著名地方志可能、文史可能董玉梅。董玉梅介紹,這些帶字得磚塊應該是武昌城得城墻磚。武昌城墻建于明朝,后經歷過幾次維修,其中一次是在清朝,維修得磚塊由武黃同知府生產。經考證,武黃同知史湛應是清朝乾隆年間得官員。按其任職時間推算,上述磚塊應產于約260年前。1926年,北伐軍攻到武昌城下,戰事中,武昌城墻被拆除。拆下來得城墻磚部分用作修葺其他建筑,部分被當時武昌居民撿拾使用。
“這些磚字要追溯到明朝得責任制。”董玉梅說,修城墻系自家行為,而官府督造得磚塊,必須有所記錄。據《明史》記載,在修建城墻得過程中,上至有關府、州、縣官員,下至燒制磚瓦得人夫、窯匠,姓名都一一被刻在磚上。磚瓦由誰監制、由誰負責、由誰燒制,一目了然,以此保證磚塊得質量。“清朝可能也沿用了這一制度。”
在磚墻得拐角處,隱約可見墻上字跡。見習感謝樊友寒 攝
董玉梅解釋,“武黃同知史湛”里得“武黃”指武黃同知府。同知是知府得佐官,是負責城防、水利等事務得官員,督造城墻也是同知得職責之一。所以,武昌城墻磚上很多都有“同知”得字樣。史湛只是擔任同知得官員之一。
“在磚塊得字樣中,也能找到古代里甲制度得痕跡。”董玉梅介紹,古代得里甲制度,一甲為十人,甲首是這十人推舉出來得負責人。磚塊中得“甲首李鯤”就是千百個“甲首”中得一人,甲首主要負責監督造磚人夫、窯匠做磚過程、交付時間、磚塊質量。“看到這些磚字,仿佛能看到幾百年前建造城墻得場景。”
多塊墻磚上有模糊字跡。見習感謝樊友寒 攝長江5分鐘前出品 采寫:見習感謝樊友寒 視頻:見習感謝樊友寒 制作萬心言 審看鄭慧 感謝:曹欣怡 校對:劉永杰
(長江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