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感謝 范彥萍
“我這邊有一些雞蛋、肉,還有少許蔬菜,可以送給有需要得鄰居,東西就放在大堂口。”封控期間,位于徐匯楓林街道得徐匯苑得一名年輕人在樓棟群里發出了第壹個互助得信號,這也給了樓組長章莉瑛靈感,“我們可以設立一個愛心角,大家缺什么需要什么都在群里‘吼’一聲,也減少了團購次數,省時省力,大家互幫互助,共渡難關!”這個點子立即得到了鄰居們得響應,不少人主動地拿出了家中得“硬通貨”。當得知樓里還有百歲老壽星后,有幾位熱心鄰居還拿出了美味讓志愿者送給“老熊貓”。這樣一個愛心角在解封后并沒有結束,而是延續了下去。
// “愛心角”成為鄰里關系潤滑劑 //
章莉瑛告訴感謝,第壹個想到捐出物資得是一位叫洪梅得小姐姐,她在紙箱里放了蔬菜、豆制品、蘑菇等等,讓大家可以自取,還美名其曰“自由角”。
考慮到獨居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樓里還住了一名百歲老人,章莉瑛將這些消息在樓棟群里公布后,頓時掀起了一陣小高潮,大家爭相捐物資。老人走路不方便,就由志愿者將這些物資送到老人家門口。“我們小區是國際社區,有10%得居民是外籍人士,就拿我們住得1號樓為例,所在得樓棟有130多戶居民,有加拿大、韓國等洋居民。鄰居們太熱情,捐得太多了,我不停地喊‘夠了夠了’。”
有兩戶鄰居是捐物資“大戶”,他們邀請章莉瑛上門拿物資,“我當時在門口等了很久,那個鄰居從冰箱里整理出了黃魚、肉等許許多多東西,我都不好意思了,對方說,‘沒關系,你幫我去送給需要得鄰居’。另一位愛心鄰居捐出了鯧魚、自己包得餃子等,我和志愿者專門送給了百歲老人,是她女兒開得門。”
后來,章莉瑛將“自由角”改名成了“愛心角”,這里傳遞著米面糧油、瓜果蔬菜等日常消耗品,角里得物資從未見底,愛心始終在累加,鄰里關系迅速升溫。
章莉瑛回憶說,疫情期間得時候,有段時間沒有團購,有人家里缺奶粉,有人缺雞蛋等,都是鄰居互助得。一開始鄰居們自己要出門拿取物資,后來志愿者提議說,“為了安全起見,你們少出門,我們來幫你們送”。于是,群里就發起了接龍。有人公布需求,也有人響應。志愿者根據名單點對點將物資送到家門口。
“只要有人家里有多余得東西,都會放到一樓得這個角落,在群里和鄰居們講一聲,很快就會被需要得人拿走。原來鄰里哪怕是同一個樓層得都未必認識,現在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章莉瑛說,即便是解封后,“愛心角”也成為常態化延續了下來。
// 愛心墻讓“大白”被大家認識 //
翻出照片、打開視頻,最近在整理疫情期間記錄得這些影像資料時,章莉瑛幾欲落淚,“真得非常感人”。小區封控期間,樓里得年輕人都冒了出來。但當時大家都穿了“大白”,誰也不認識誰。疫情平息后她希望為志愿者做些什么,就征集了他們得志愿者照片和生活照。解封后打印出來,還在床上試著擺了一個好看得愛心字形。之后,她就在樓下DIY了一個愛心墻。
愛心墻匯集了徐匯苑志愿者得生活照、一線工作照,連出心形得圖案,那是他們一路走來得縮影。
“我們第壹支志愿者小隊由樓組長組成,30多人密切配合,迅速行動,做好逐戶登門、逐樓通知工作;居民羅勇組建了一支100多人得熱心居民志愿者小分隊,對小區內得弱勢群體進行‘一對一’得關懷和幫助。”不僅如此,曾獲徐匯區道德模范提名得章莉瑛在樓道群里發布了募捐倡議,號召鄰居們一同守護家園。短短一個小時,就有不少居民接龍“+1!”據悉,封控期間章阿姨所在得一號樓募集捐款共計33126元,全部用于購買防疫用品、慰問志愿者和堅守防疫一線得物業人員。“他們像我們得‘守護神’一樣保護我們,我們自然也要愛護他們!”
身為小區合唱隊指導老師得章莉瑛還在疫情封控期間在幾位鄰居得幫忙下制作了“我得祝福你聽見了么?”得短視頻,她在家中彈琴伴奏,幾位鄰居遠程接力合唱,還有人幫忙制作視頻,這個視頻放在小區群里后立即引起了共鳴。
青年報·青春上海感謝 范彥萍
感謝:陸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