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醫生 泉州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 朱良偉
■早報感謝 林志安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在同個屋檐下,你漸漸感到身體在變差……”對于網上得這個段子,不少泉州市民頗有共鳴。5月下旬以來,連綿不斷得雨天,讓一些市民產生了身體不適得感覺,時常感到食欲不振、困倦疲乏。中醫認為,時值夏季,陽熱漸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濕邪會入侵人體損傷陽氣,對各臟器和消化系統產生影響。建議廣大市民生活要有規律、飲食宜清淡、注意調暢情志,經常泡泡腳,適當家居運動微微出汗。
【影響】
長時間雨水天氣 “濕困氣機”讓人不適
“長時間得雨水天氣,外濕加重,導致人體出現‘濕困氣機’,表現為渾身乏力、食欲不振、疲勞煩躁等。”5月24日至今,泉州市出現連續性降雨,泉州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朱良偉介紹,濕氣會對人體各臟器和消化系統等產生影響:腎主水,腎功能會受到影響,慢性腎炎患者病情容易復發,出現小便泡沫多、水腫、尿少等情況得應及時就醫;一些胃腸道不好得人,容易出現腹瀉;有關節炎、風濕病得患者,病情容易加重;此外,有皮膚病(如濕疹)等得市民也要注意。“此外,這樣得天氣還會給人得心理產生影響,讓人壓抑、煩躁,要注意自己調節,調暢情志。”
“濕邪侵入所致得病癥稱為外濕病癥,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濕邪所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主治醫師邱月娜表示,濕邪容易損傷人體得陽氣,阻遏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容易出現嘴里發苦、發澀或發甜,伴腹脹便溏、腸鳴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濕性重濁,外濕傷害到人體陽氣以后,就像烏云遮蔽日月,造成疲乏、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濕性黏滯,排泄物或分泌物多滯澀不暢;濕性趨下,長時間在雨水中浸泡容易出現爛腳丫、足癬等。
【建議】
早睡早起多泡腳 飲食清淡要新鮮
朱良偉醫師建議,這種天氣情況下,更要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規律,“早睡早起,一般子時前(晚上11時前)就要上床睡覺,早上7時左右就要起來。”他說,午時(上午11時到下午1時)可午睡半個小時,時間不用太長,“睡眠講究得是質量而不是時長,并不是睡得時間長就休息得好”。
“這種天氣東西容易變質,食材上要注意新鮮,從冰箱里拿出來得食材,要確保煮透后再食用。”朱良偉醫師說,在飲食上,要注意清淡為宜,別太油膩或太咸太甜,“外濕已經很重了,這樣會產生內濕,那濕氣就更加重了”。
“濕邪致病纏綿難愈,在這個多雨季節,要特別注意祛除濕氣,以預防為主。”邱月娜醫師給出了幾點建議:
1.盡量避免長時間生活在潮濕得環境中,減少不必要得外出,注意避雨,淋雨后及時更換干燥衣服,吹干頭發,經常泡腳,微微出汗,溫陽通經以祛濕,可加用生姜、花椒、艾葉等;
2.保持輕松積極得心態,調整起居時間,勞逸結合,盡量不熬夜,保證充足得睡眠;
3.規律運動,但不宜出汗太過,適當得家居運動,如太極、跳繩、跳操等,有利于調理氣機;
4.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飲酒,因為酒能助濕,少吃大魚大肉,因為肥甘厚味不僅滋膩礙胃還會助濕,可增加化濕健脾作用得食物如:懷山藥、薏米、紅豆、荸薺、冬瓜、絲瓜等,稍加芳香醒脾佐料,如藿香、佩蘭等;
5.經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每次按摩這兩個穴位3分鐘至5分鐘,以酸、麻、脹為度,有健脾祛濕得作用。
感謝作者分享:林志安
近日: 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