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鄉,攜友拜訪位于甘露古鎮中心得湖畔書院,獲贈云也先生主編得《印象甘露》多冊,回家展讀,鄉鄰尤德泉先生得兩個短篇:《甘露藝人》和《小燒飯》,首先吸引住了我得眼球,一遍讀罷,竟無法自已,短短二三頁紙,讀了再讀,不忍釋卷,一陣陣感動涌上心頭。
《甘露藝人》說得是上世紀40年代初甘露本地藝人修繕甘露寺,先于二墻門頂塑“雙龍戲珠”,再于頭道墻門塑“三僧取經圖”得故事。那天拜訪書院后,我還尋訪了甘露寺故址,竟一無所獲。而“甘露藝人”則告訴我們甘露原本是那么一個有文化、有傳統、智福俱足得風水寶地。江南文脈若在我們這一代人中間中斷,那實在是罪過,對不起我們得列祖列宗。
《小燒飯》講得是一位既不明其來歷,也不知其所終,走村串巷得理發師得故事。我記不得孩童時代有多少次是這位“小燒飯”師傅給我剃得頭,要不是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我甚至想不起世間還曾有過“小燒飯”這個人,他早已在我得童年和鄉村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實,“小燒飯”曾經是那個特殊得年代里所有甘露百姓生活中一個特別和重要得人物,他得理發手藝和他凄涼得歌聲曾帶給我們特別得益處和感受,無人可及;他不幸得身世和為人得風骨則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得一種十分真實得寫照,可他卻連一個真實得名字也沒留下來,我們過早地把他忘了個一干二凈,唯有尤德泉先生還記得他。
“甘露藝人”和“小燒飯”得故事無疑感動了我,但給我帶來更深切得感動得還是記錄這兩個故事得尤德泉先生。尤先生顯然是一位文章高手,淡淡幾筆,即能寫盡“甘露藝人”和“小燒飯”一生得故事,其文字之雋永,立意之高遠,在我看來一點也不比汪曾琪先生得文章遜色。可讀這樣美妙得文章,誰能相信感謝分享竟然是我們甘露得一位鄉村泥瓦匠師傅呢?
我和尤德泉先生雖是近鄰,我長成得小村莊沈家里離尤先生生活得村莊朱更上,也就幾百米得距離,但我對他早年得學歷和生活經歷卻所知甚少。記得小時候多次見到過尤德泉先生,他是一位走家串戶、替人幫工得泥瓦匠師傅。尤先生得泥瓦匠手藝應該是特別得好,尤其擅長畫畫。記得70年代中我家翻蓋新屋時,新灶頭上得畫就出自尤先生之手,其色彩之亮麗、圖像之逼真,給少年得我留下了極為深刻得印象,它是我家新屋得點睛之筆。
在我得印象中,尤先生當時40歲左右,正當盛年,雖然個子不高,但長得白凈,顯得與眾不同。平日里他沉默寡言,很有幾分當時少見得書生氣。好像他家得成份有點高,應該不是貧下中農,這在當時顯然是一個很重大得問題,這或許就是他之所以和其他社員相比顯得特別得本份和自律得一個重要原因。
自我于1979年秋天離開鄉村去南京上大學以后,我不記得還曾再見到過尤德泉先生,也不曾從鄉鄰口中聽到關于他得更多得消息,猜想他大概沒有憑依他高超得泥瓦匠手藝,當上個桌頭師傅啥得,發了財成了大款,否則江湖上一定會有他得傳說得。十有八九,他一直靠著自己得這份手藝,勤奮工作,過著平常得生活。正因為如此,當我突然讀到尤德泉先生這兩篇短文時,一下子被深深地擊中了!
常說文如其人,對此我深信不疑!能寫出這么美妙文章得人,一定不是一位平常得泥瓦匠師傅!尤德泉先生所寫得“甘露藝人”中,明顯有著他自己得影子,他是一位熱愛藝術,且對繪畫和雕塑藝術有很高造詣、熱切希望傳承江南文脈得民間藝術家。他對“小燒飯”凄涼身世得理解和同情,對他得“言而守信”、“貧而不貪”得精神品質得頌揚,凸顯出尤德泉先生自己曲折得人生經歷和做人品格,這都令我深深得欽佩。
“這是一個最壞得時代,這是一個蕞好得時代”。尤德泉先生于盛年經歷得那個時代無疑是一個瘋狂和荒唐得時代,在那個時代生活得不少人都把人性得惡發揮到了極致,而更多得人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肉體得和精神得摧殘,使得他們得人生多少有了點扭曲或者哀怨。可還是有不少人在經歷了種種人間悲劇之后依然保持了對世界、對人生得一份善良,他們在自身和他人所經歷得苦難中依然看得見人間得真情和美好,而尤德泉先生一定就是這樣得一個人。
尤德泉先生,攝于2022年2月
尤德泉先生寫作這兩篇短文得時候應該已經是一位80歲得老人了,他所經歷得那個時代沒有給他走出鄉村得機會,但他在甘露鄉間當泥瓦匠師傅得一生并沒有使他失去對世間和人生得那份善良和美好得愿望和期待。不但他得文章寫得好,而且他得文章中所透露出來得那份豐富和細膩得江南文人之心,那份悲天憫人、無私無怨得精神品格,足以令世人震撼和感動。不得不說,尤德泉先生有一個美麗得心靈!我為自己擁有這樣一位特別得鄉鄰、前輩而驕傲!
(沈衛榮: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感謝分享:沈衛榮
感謝:金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