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晉中1月11日電 題:“60后”匠人融三項傳統工藝于一畫:創新煥發新機
作者楊佩佩
山西“60后”匠人畢志勇堅守十余年,將唐卡、掐絲琺瑯、平遙推光漆三項傳統工藝相結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創作出金絲琺瑯畫,煥發出新的生機。“金絲琺瑯畫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創新與發展,還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畢志勇如是說。
近日,記者走進山西晉中的一家工作室,一幅幅金絲琺瑯畫掛在墻上,如同小型展覽館。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幅畫色彩艷麗,畫中景象栩栩如生。工作室的一處,畢志勇和幾名同事各自伏案工作,分工明確,或掐絲,或點藍……
一幅幅金絲琺瑯畫掛在墻上,如同小型的展覽館。 楊佩佩 攝“十余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幅畫,掐絲琺瑯和唐卡相結合所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深吸引了我。”畢志勇說,從那一刻起,他就對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念念不忘,并決定學習傳統工藝。
其間,畢志勇走訪了多位專家學者,還向傳統工藝人學習技藝。為了做出獨具特色的作品,他與多位傳統工藝人合作,共同研究與發展傳統景泰藍掐絲點藍技法、琺瑯仿國畫工筆技法、琺瑯仿油畫技法、掐絲琺瑯繪畫等工藝技法。
畢志勇坦言,起初,團隊只有6個人,探索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畢志勇并沒有因此放棄,他不斷地進行試驗,直到成功。
一幅作品共30余道工序,完成需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其中,掐絲花費時間較長,這是體現線條是否流暢,人物是否生動最為關鍵之處。將寬度不等的金絲以手工彎曲成設計圖案,以勾勒輪廓。利用固化劑將金絲固定在表面上。隨后,以吸管蘸取琺瑯顏料為表面上色。
“創作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畫面固化。為此,我專門找到文物修復師,學習固化方面的技藝,并獨創了固化劑。”畢志勇說,固化劑的運用,增強了顏料的附著能力,具有很好的穩定性,不會脫落,同時,便于清洗。
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幅畫色彩艷麗,畫中景象栩栩如生。 楊佩佩 攝畢志勇認為,傳承離不開創新,金絲琺瑯畫將中國古典繪畫的暈染法、西方油畫的透視法和現代的色彩處理方法融為一體,開辟了新一代畫風。此外,畫中人物的面部、手部等皮膚及邊框均采用平遙推光漆工藝,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近年來,傳統工藝越來越受民眾喜愛。唐卡技藝的傳承、掐絲琺瑯工藝的制作、推光漆畫框的首次運用,這三項傳統工藝相結合的金絲琺瑯畫,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談及傳承問題,畢志勇并不擔心。他與晉中學院美術學院進行合作,通過民間工藝進課堂,培養了一批傳統工藝愛好者。“學生的加入會給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注入新的思路,賦予作品更高的審美與思想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