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廈門一市民前往金融機構自助銀行服務網點辦理有關業務。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夏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期收入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消費金融行業隨之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
11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主辦的“新消費、新挑戰、新發展”第五屆中國消費金融高層論壇舉行,《2019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正式對外發布。
根據清華大學CCWE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和G20峰會發布的普惠金融指標計算,普惠金融指標RSR值排名前五名分別為捷信、中銀、興業、幸福、招聯等消費金融機構。
近些年,捷信、中銀、興業等持牌機構通過大力分布網點、發展駐店式消費貸款及開發多樣式、線上線下全覆蓋、申請靈活的消費金融產品,同時通過自身客戶沉淀資源和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的技術,挖掘傳統金融不能涉及的中低端客戶市場,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信貸的客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依賴于線上消費金融業務正在增加。居民消費結構的深層次變化,也帶來了消費金融服務場景和業務內容重構。
一方面,消費信貸用途從家電、家裝延伸至教育培訓、旅游等越來越多的非耐用品和服務性消費領域;另一方面,包括捷信、樂信等公司大力開拓新場景、新市場、新產品。
隨著消費金融行業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借貸消費持開放態度,2019年個人消費貸款保持迅速增長態勢,超過半數消費者在擁有信用卡并且有一定額度的情況下,仍選擇消費信貸的形式進行消費,且消費信貸的客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此外,居民消費結構的深層次變化已深入改變消費金融服務場景和業務內容。2004年至2019年9月,我國短期住戶類消費貸款增長大跨步,從1253億元增加至9.53萬億元,消費貸款品類包括大量的非耐用品消費貸款和服務性消費貸款。
數據顯示,目前,用戶取得消費信貸后用于購買家電最多,約占三成,而用于家庭裝修、教育培訓、旅游和非汽車類交通工具消費貸增長迅速。
此前消費信貸多被用于購買手機、電腦、家電、摩托車等實物耐用消費品,如今中國消費者更注重消費體驗、提升生活品質,為此許多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在旅游、家裝、教育培訓、健身、生活美容等新興消費場景進行布局,以適應新趨勢的發展變化。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業務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記者注意到,金融科技漸漸成為決定公司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科技驅動消費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并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不過,部分消費者利用互聯網金融征信不完善,過度借貸,造成逾期無法償還。同時,科技也帶來了信息過度收集、濫用和泄露等問題。
新場景對消費金融公司提出更高的安全挑戰。與會嘉賓表示,“消費信貸”中的“消費”二字明確了消費場景是消費金融公司開展業務的重要前提,借助于金融科技的發展,消費金融公司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分析、評估甚至預判消費者行為,并密切監控資金流向,提升自身的風控能力和運營效率。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金融作為銀行信貸的有力補充,經過六年時間的快速發展,已經逐步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對于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來說,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在保證風控的情況下降低消費金融服務費用,同時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便捷。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消費金融40人論壇發起人王紅領強調,政府作為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進行監督是必要的,通過政府管控,可以有效地防止系統性風險出現。但是,在不會出現系統風險的環節,如果過多行政管制,則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將本應獲得消費金融服務的群體擠出這一領域,從而有悖消費金融普惠的初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