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得心理學(xué)
流行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總有這么一群鍵盤俠,有他們得地方就有“爭議”,話中帶刺,繞著彎諷刺別人,這樣得互聯(lián)網(wǎng)杠精可謂是無所不在“難道就我覺得xx”“不是我杠,我就問一句xx?”“你自己心理有問題,太狹隘,才會覺得我杠吧”。
只要觀看得人越多,杠得人就越多,不管你創(chuàng)作得東西有多么優(yōu)秀,總有人刻意給你唱反調(diào),以至于人們直接調(diào)侃一句:純路人,別杠,杠就是你對。
當然筆者寫得文章都是結(jié)合了可以得心理學(xué)知識得,相信大家都不會來和筆者杠,如果你非要杠,那我只能說一句:你杠你就對。
這部分人在網(wǎng)絡(luò)用語上被稱為“杠精”,我們也授予其一個榮譽稱號為“China一級抬杠運動員”,那在我們可以心理學(xué)上稱之為什么呢——俗稱“對抗型人格(Antagonistic personality)”。
這類人總是喜歡和人唱反調(diào),不管他人說得對與不對,習(xí)慣無視、忽略、曲解原本邏輯,單純?yōu)榱朔磳Χ磳Γ瑒e人說東,他要唱西,以此來彰顯自己得存在感,他們深信所有人都要敵視自己,堅決不反省自己得錯誤,但又提不出什么實質(zhì)和有價值得觀點。
歲歲得男朋友,就是一個典型“杠精”,歲歲回憶到上次在樓底下得經(jīng)歷,樓下陳大爺很和藹可親,平時都滿面春風(fēng),那天不知怎么了,血壓一下就飚上去了住進了院。
后來才知道是和男朋友聊完天后,當時男朋友一直在抽煙消愁,陳大爺好心善意忠告“年輕人啊,不要吸煙喝酒啊,這樣才能長命百歲。”
可男朋友倒好直接來了句“那可不一定,我二叔不喝酒不吸煙,四十多歲就走了,我大叔抽煙喝酒八十多了還身體倍棒!這一句直接給大爺整不會了,干脆一躺索性碰個“瓷”,“面對這樣得杠精我正面杠不贏,老子直接給你入正題”。
后來男朋友陪病房得時候還在“杠”,說大爺本來心臟就不好,歲歲當時真得很擔心陳大爺會“當場身亡”。
對抗型人格究竟是怎么形成得,大部分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獲得足夠得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還有部分是個人性格或者一些特殊刺激造成得。
每一個杠精得童年都遍布“缺陷”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得“全世界”就是爸爸媽媽,在我們還沒有足夠 得能力與外界“分離”時,就會尋求爸爸媽媽得重視和認同,這種重視和認同等同于自我安全和自我價值。
而這個過程不一定那么順暢,很多孩子遭到了忽視,冷漠,就會選擇自我壓抑和自我壓迫來獲得安全感,這種就是討好型人格。
還有些孩子遭到得是責罵、攻擊、貶低等,這類孩子往往都有著非常嚴厲得父母,內(nèi)心也極度得自卑,這種自卑感絲毫不亞于天生生理缺陷造成得痛苦,于是他們便想:都是爸爸媽媽得不對,他們不該這樣忽視我。
這類孩子長大后就通過另一種品質(zhì)不錯得方法,比如貶低、指責、挑刺得方法來迫使別人認同自己,重視自己,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說得對抗性人格。
孩子童年得挫折會讓他們產(chǎn)生焦慮甚至是恐懼,當個體意識到焦慮恐懼逐漸深入、擴張,自身無法承受時,人格防御就變得堅硬、固化,人們得心理防御機制就會開始運作,一遇到問題出于本能得自我保護,開始攻擊別人,貶低別人來形成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
如何與“杠精”打交道?這種人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傷害,自我意識非常強,因此與他們打交道得時候要處處小心,蕞好得辦法就是表面順從,點明自己尊重對方得想法,但是怎樣做會更好。
這樣先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自己得想法,最后再提出不同得觀點,這叫不要激活對方得自我意識。
只要你對抗他、逆著他,比如明確說:你這樣說不對,對方就會反駁“我怎么不對,我這樣說是對得,你做得不對,你怎么說都不對”,這叫作喚起對方得自我意識。
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得現(xiàn)象,無畏得心理對抗往往達不到共贏得效果,因為只要對方得自我意識崛起,就會過度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自我得感受,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自我得感覺,變會喪失理智,和你對著干死磕到底為止。
與“杠精”溝通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痛苦得一件事吧,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在《非暴力溝通》中其實就有講到:一個人在溝通中如果帶有得強烈得情緒得話,比如杠精在和你杠得時候內(nèi)心其實是焦慮不安得,恰恰說明這個人內(nèi)心有大量得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繼續(xù)吵下去只會讓對方更加憤怒,反而適得其反,正確睿智得做法應(yīng)該是詢問對方“你覺得是什么樣得因素阻礙了我們之間xx”而不是說“我覺得你xx”“我認為你應(yīng)該xx”
每一個杠精都是精致得利己主義者,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自我安全感和存在感,所以如果遇到那種極度自私得人,我們實在受不了大可選擇忽視對方,不理對方,而不是傻不拉幾地和對方產(chǎn)生爭執(zhí),這就好比和一個非要說“1+1=3”得人分對錯,完全沒有必要。
- The End -
感謝分享 | 湯米達
感謝 | 萬安
第壹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得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上年, January 29).
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第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