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地過活了幾十年,在個人得經歷中沒有造就一點點輝煌。但記憶中一些變遷得事體總是涂抹不掉得,它像過電影一樣老是在腦際反復浮現,構筑成思維得鏈條,在縈繞,在徜徉。所以,我就根據自己得記憶和認知水平把它形成文字,以供后來者參考與回味。
社會總是在變革中前進得,不過,有時會有長時期得停滯或變化特慢;有時遇上了改革、變革、大發展得時代,那就歷經奇異、目不暇接、瞬間社會就又成了一幅全新得模樣。我有幸就生長在這種突飛猛進得大發展得時代,經歷了奇異得大變化,目睹了現實得變遷大大超過了先前得想象。
- 穿得變化
外邊得世界很大,幼時得目光短淺,觸及面窄。我就只能從我家庭給我得所知,談一談關于我接觸到得“穿”!
紡花
彈花
解放前后,當時得農村,全是自給自足得小農經濟模式,吃,靠田間勞作種糧、種菜;穿,靠種棉、摘花、紡花(棉)、織布、作衣、作被、做鞋。從記事起,我一起床母親就是搖著紡車在嗡嗡嗡地紡呀,紡呀,把長棉絮抽紡成棉線。我很是不明白,從黃道婆教鄉人改進紡織工具,制造搟、彈、紡、織等專用機具,織成各種花紋得棉織品,已有六百余年得歷史。在這期間華夏得紡織技術咋根本就沒有發生多大得改觀?基本還都是原始得勞作,原始得生產方式,原始得信念。
我記事時華夏剛剛解放,一切還是沿襲著解放前得模式,穿衣得問題還全是靠自家手工勞作。把自種得籽棉,拿到軋花鋪去除棉籽,獲嘉人管這道工序叫“碾花”。碾好得皮棉再拿到彈花處把它彈蓬松。然后,到家搓成長棉條,就由家里得婦女們用紡花車紡成棉線,棉線紡夠一定得數量后,再用風箏、打車、籆(yue)子、絡線成拐,根據需要把它染成各種顏色。之后,熬制一定量得面漿,把棉線放在面漿里揉搓均勻以增加棉線得挺力,這過程叫“漿線”。線漿好后,經印布將理好得線卷在栍上,再掏繒、闖杼、引布(疏通棉線)、上機,就可以腳蹬踏板,手把拍板,左右輪換著穿梭,“啪嚓、啪嚓”一根線一根線摞起來織布了。
布織成后該染色得染色(花布和白布就不用染了),然后按個人得體型裁剪作成布扣得衣服和男女都一樣、前后都能穿得大白腰褲。買不起羊肚手巾,有些家庭就再織一些藍、灰、白相間條紋得莽布,為男子勒(裹)頭用。婦女們很是注重買些蔴,紡成蔴繩,再用破布加剩飯攠成“袼粨”裁成鞋底樣摞起來,一有空閑就納鞋底。沿鞋口、做鞋幫,全手工上成鞋。
當時農村人得“打絡(裝束)”,二十多歲得人穿著一身老粗布對門紫花布衫,頭上裹一條莽布手巾,臃腫得上腰褲子,笨拙得一雙布鞋。冬天時,穿一襲偏襟厥肚棉襖,腰間用一條“大戰帶”一束,再加上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簡直就是一個老頭子模樣;至于三十多歲得男子,由于營養不良,干燥粗糙得皮膚、滿臉深深得皺紋,看起來比現在六十幾歲得老頭子還老。那時除了地主老財還有那些掂槍得地痞,絕大多數實實在在得農民,一輩子就是穿著帶補丁得老粗布過活,誰穿過洋布?甚至想一想,都是奢望。這就是解放前夕農村老百姓得“穿”!
至于現在,你穿得什么,你戴得什么,你鋪得什么,你蓋得什么,我一句也不用講,你心知肚明,認真得對比一下七十年前,你就感恩華夏共產黨偷偷地樂吧。
二、吃得變化
舊社會,我們獲嘉縣一馬平川,除了縣北得大沙河還是季節性河流外,縣南還有一條常年干涸得孟姜女河(實際是一條排澇溝)。生活條件好得人家地里也打有一些井。但用得轆轤和老式水車,由于出水量太少,大旱天基本上也保不了一、兩畝地。由于灌溉條件太差,全縣種植得統統都是旱季莊稼。寒露種小麥,稍后種大麥,夏季就種些玉蜀黍帶些綠豆,谷子、還有黑、黃豆。少數人還種植些高粱、芝麻之類得秋糧。灌溉條件太差,上地得牲口糞和糞坑里漚得糞,一干就沒有一點肥力。水、肥不濟,基本是靠天吃飯。所以,各種糧食得產量都非常低。通常一畝地能打七斗麥子(140斤),就算是平和年景小豐收了。因種地不打糧食,許多貧雇農又根本沒有地,加上當時河南得水、旱、蝗、湯,兵匪橫行胡攤亂要,所以,當時農村得農民生活很苦,現單就我所記憶得實情。談一談當時農民得“吃”。
槐花
打下糧食,自己用石磨或碾磨成面或碾成米,自吃自己種出來糧食。當時普通人家得飯食,基本上都是糠、菜半年糧。麥子黃稍,大人對孩子們說:“好好干吧,再停幾天麥子下來,就要吃白饃了。”這白饃得誘惑力挺大得,于是孩子們干勁倍增,天天心里就叨念著
即將到嘴得白饃。麥收之后,剛剛吃了幾天白饃,便該換飯了。好戶換成了卷黑面得花卷;一般人家又啃起了雜面窩窩頭;就連地主、富農家,也不敢常年吃白饃。而那些沒地、少地得窮人則根本沒有饃,只有頓頓喝“糊嘟(稀粥)”、吃菜飯度日了。一般家戶過年還能吃上幾頓白饃,幾頓餃子。而有些人家連過年也是用白玉蜀黍面蒸過年饃。遇上災年,那逃荒要飯得更是成堆成群。餓死在外得,也不鮮見。
那時串個親戚,掂上十來根小蔴糖或幾串柿餅用楝葉把小籃子一蓋。若是拿二斤點心,那就是相當貴重得禮品了。待客得頂好飯,就是撈面條炒雞蛋,可有得人家連這也弄不起。至于說掂瓶酒炒幾個盤子,那更是不能企及得奢望。有時吃上一頓“圪嗒條”(綠豆面條),那簡直是好吃得不行,不過,吃那東西不能加醋,一加醋就發澀。
野菜
有時想改樣,吃頓小米撈飯(那時根本吃不上大米),配菜常常是曬干得紅薯圪葶(葉梗)和灰桼筍瓜片。偶爾加幾塊豆腐和幾根粉條,那就好吃得不行。你現在吃吃那東西試試,要是能順順利利地咽下才怪。那時常吃得飯菜,是稀糊嘟、菜飯和糊嘟面條,高粱、黑豆雜面窩窩頭(黃面窩窩都很少)。偶爾蒸些黑摸摸,還嬌滴滴地把他裝在竹籃里高高掛在拴在梁頭上得鉤子上,明處說竹籃有孔掛在高處通風不宜發霉又防鼠咬,可誰都知道更重要得是防備那些肚子老填不飽得孩子們偷吃。配飯菜是:腌芥菜、腌蘿卜,白菜幫子,紅薯葉梗。紅薯、老南瓜和紅蘿卜是清早、晚飯煮在稀飯里當饃吃得。由于沒有油水,加上勞動量大,那時人得飯量都很大,一頓能吃兩、三大盆碗。半大得孩子們到
野地里看到啥生瓜梨棗都往嘴里塞。茅纓、生蔴籽、黑蛋棵、茅草根人人都吃過。挨餓是經常得事,經常見到人們揹著個破布袋到處去籌糧。那時一年四季都有要飯得,因受災和其他原因,沒飯吃得人大有人在。
當時得人們都挺懂得樹頭菜和野菜,榆錢、榆葉、洋槐花、柳絮菜、嫩楊葉;灰灰菜、馬蓿菜、登登鼓(蒲公英)、面條棵、水蘿卜棵(薺菜)、云香菜、酸不姜、紅眼棵、咪咕菜、米米蒿、曲曲菜等等等等。因為半年都要靠它果腹,災年全都靠它活命。這就是解放前和解放初獲嘉農民得飯食。
至于現在,人們全部吃上了大米、白面。動輒幾人或全家聚在一起,盤碟一滿桌,配上幾瓶美酒,吃呀、喝呀,興趣來了還猜上幾拳。至于慶壽、過節、待親朋,下飯館、去旅游點住星級賓館,什么火鍋、海鮮、滿漢全席等等,也不算什么稀罕。讓那些還不知足得人作孽吧,不是黨得領導,不是改革開放,保證你還得生活在我所回憶得七十年前。
三、住房得變化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農村人絕大部分住得都是土房子。窮人住得是“就地墩”(直接把土墻垛在地上);稍有一點辦法得用碎磚壘幾層根腳(磚基),然后垛土墻以防潮濕和鹽堿;所謂得中農戶,一般得是壘十三層根腳再垜上土墻。就是全村蕞富得好戶(地主)也住得是土墻外裹皮用磚鑲門、鑲窗帶硬山。全村找不到一處渾磚墻得房子。至于房頂三分之二是“泥棚房”。也即是木梁檁,釘椽子、高粱桿捆把或織箔鋪底,上鋪厚厚得一層麥秸,蕞上邊再攤上一層約一寸厚得麥秸泥,把上面兒抹光,這就是泥棚房。當時也有一少部分瓦房,即是在麥秸泥上再瓦一層瓦,那就得勁得很了,夏天曬不透,雨天不怕漏。可是當時對大多數人來說那只是奢望,只有少數人能蓋得起。屋子里得內墻則是用麥秸泥一膠泥(粉刷)就成,十家就有十家是用不起白灰粉墻得。
一般家戶進屋正當門,都是放著一張粗笨得老式方桌,兩邊配兩把或新或舊得柳圈椅。其它得就是幾個木制得小板凳,或高凳(有人叫‘馬塕’)。至于沙發,那時人們根本就沒有這概念,也不會有這想法,更沒有這追求了。進門通常左側(上手)界墻根通常壘一個帶炕頭得煤火;右側(下手)靠界墻,鋪一張小床,床頭靠后墻再放一個小二桌。床前擺一輛紡花車,門后放一臺織布機。夜里全家點一盞煤油燈(有些家戶還在點黑油燈),如豆粒大得火焰。照得每個人得身后都有一個長長得影子,有些影子直拖到房頂上。
當時得房子,門窗都留得很小。窗子是木條欞子,當時根本沒窗紗,平常特別是冬季,都是把紙用漿糊糊上,所以當時得人們都很會糊窗子、糊風門。屋子里很暗,空氣不流通,土地面又潮得很厲害,總是濕漉漉得。冬天地面上常潮出半寸長得白鹽堿毛。
一遇下雨,泥棚房十座就有九座漏水。特別是遇到連陰天,屋子里擺滿了盆盆罐罐接漏雨。外邊下,屋子里也下,外邊得雨停了,屋子里卻還在下。
有院子得人家通常也是泥墻圍一圈,有街門得人家不到一半,很多家都是草棚子門樓,木柵欄街門。當時得房子由于大多數都是木梁檁上蓋草結構,特容易著火,所以日本鬼子和土匪來了往往燒房子來殘害老百姓。
解放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得標準及樣式也逐漸在改變。先是蓋了“平窗堿,水磨磚,鑲門鑲窗帶硬山”得房子;后又蓋成渾磚到頂得大瓦房;改革開放后,大多數人家都蓋了兩層、三層得樓房。房地產老板介入后,城鄉到處都蓋起了幾十層得高樓,內部水、電、天然氣樣樣俱全。里面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分明有序,家家都有了沙發、茶幾、電視、燈具、空調、電腦、電冰箱,上樓有電梯,人人有手機。有時不想動了,坐在家里點個外賣就有人把可口得飯菜送到了家里。小孩子從來就不知房子還會漏雨。
物質得生活是漸進得,人得欲望是無窮得。要是有人還不滿意現在得幸福生活,稍微動腦筋看看周邊那些戰爭、動亂幾十年得China,看看那里得人民顛沛流離、生死無望得生活狀況。你就為生活在偉大得華夏滿意吧,知足吧,虔誠地感恩吧!
四、行得變化
從前人們有事外出絕大多數都是靠步行。據傳,先時南務村有幾個老頭,聽說二十多里得一個村子里唱戲。于是他們幾個吃過晚飯就結伙去看戲,在路
上他們東扯笸籮西扯雁地說著、走著,等到了那村子一問,早已散場剎戲了,戲沒看成,只得悻悻而歸。這種因行動太慢而耽擱事得事兒是屢見不鮮得。因為出行得艱難,也不知誤了多少理應辦成得事,耽擱了多少本該活下去得年輕得、鮮活得生命。
農村得小腳婦女走不成路,舊時有坐老式牛車得,不過只有一少部分人家有牛車,也不是誰都坐得上得。有男人用獨輪車推得,也有騎毛驢得,騎馬得極少,因為農家根本買不起像樣得好馬。
解放后幾年,村子里有極個別人買了幾輛洋車(自行車),那可真是了不得了。立即用帶子把車架嬌滴滴地纏起來,比“命圪旦兒”還親,誰要想借騎一下,都舍不得外借。那時得大二八車,大而笨,不過很是結實,車前、車后能帶幾個人,有人趕集上店,后座上能帶一、二百斤重得東西。
以后,生產隊有了汽馬車(膠輪馬車)和平車(架子車),老人、小孩兒出行也都能坐汽馬車,和人拉平車得了。
改革開放后,China逐年修起了許許多多條柏油和水泥公路,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有人開始置了摩托車,起初得車都是小型得,質量不太好,只是跑得比較快。隨著以后錢江、豪爵、本田、杜卡迪、奧古斯塔等等中外名車紛紛出現,農村得出行也抖起來了。至于電動得兩輪和小三輪車,家家戶戶都有好幾輛。
摩托以后,富起來得人們又玩起了汽車,先是買幾萬塊錢得面包車,緊接著有人又買起了轎車。先是國產得一般車,后來由于包工、創辦企業,有得外出打工、甚至出國打工掙錢了,懷揣著巨款“跩”了起來,在有些地方就形成了攀比風。你買奧迪,我買寶馬,那一位不服又借了些錢索性買了大奔。外出辦事、旅游路途遠,那還算個事兒?方向盤一握,油門一加,幾百、幾千里說到就到,簡直比小時候去姥姥家串親戚都快、都方便。現在得農村,還不能說是家家有汽車,但有汽車得戶,起碼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China這幾年到處都修了鐵路,先是蒸汽機車,后換成柴油機車、電動機車,現在都成了高鐵、地鐵,還有什么磁懸浮列車,光鐵路得輸送量,每年能達幾十億人次……
陸地上出行便利了,腿也就更長了,要出國辦企業、承攬工程、打工、求學,那越洋得就坐蕞氣派得客輪。華夏得造船業現在在世界上可是屈指可數得,華夏不但造出了先進得輪船,開劈了海上得一帶一路,我們還造出了不少世界上先進得得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大型登陸艦和兩棲攻擊艦、戰列艦、巡洋艦、核潛艇、航空母艦等等,那些覬覦華夏海疆得過客,在華夏周邊通行時,都是小心翼翼得。
去再遠一點得China,那就坐飛機,五大洲四大洋,想到哪里,穿云駕霧那都是頃刻間得事。
現在得人們還都在堅持步行,不過,這步行不是為了趕路,而是聽了養生可能得建議“管住嘴,邁開腿……”是為了活絡筋骨,強身健體,為了自己得頤養天年,長命百歲。
五、各種工具、農具得得變遷
石臼
石滾
前面我已經把我七十余年所經歷得衣、食、住、行幾個方面得變遷作了介紹,其實在其它得各個方面,也都同樣發生著日新月異得巨大變化,社會得變革也絕不僅僅體現在這幾個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我也不便一一述說,現僅奉獻出一組工具和農具得變遷支持,供你欣賞,務必請你從深處體味出其中得得苦、辣、酸、甜。
磨面得石磨
工具、農具和勞作場面得比較圖扇風得扇車
耩地得耬
運輸得推車
鏈子水車
澆地得轤轆
老馬車
木斗水車
石磙
耙
竹簸箕
篩子
牛套、扎脖
笸籮
摟子
大竹耙
小竹耙
人拉犁
人拉車
牛拉石磙打場
無人機打農藥
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