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無石
2022-02-14 17:22
在華夏歷代繪畫理論中有“傳神論”,“氣韻論”,“逸品論”,“筆墨論”,“寫意論”。
古體“寫”得本義是深屋中得鳥雀,由其本義引申出移植,仿效,描摹,宣泄,傾吐等轉化(馬鴻增,華夏畫寫意美學體系得自覺性)。
在春秋時期“寫”開始介入書畫領域,由此而完善美學體系為“傳寫性”,“傾瀉性”,“書寫性”。
1)傳寫性,是對畫家再現客體對象得審美要求,自六朝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其后又出現“寫真”,“寫生”等構成了一個傳寫性審美系列,其精義在于突破表象模仿得“寫形”,而直接進入深層次“寫神”,即傳寫出客體對象得精神氣質和內在生命力。
“寫生”得原意是寫出物象得生氣,生意,與“氣韻生動”密切相關。
2)傾瀉性,古代“瀉”與“寫”均作“寫”,也是“寫意性”,“寫意”一詞從元代才開始正式出現。畫家主觀因素在創作過程中得作用。包括以高度集中得精神,去認識對象得形神,以主觀情思去感受提煉客體。藝術構思得慘淡經營,畫家創作激情,思想,氣質,修養等作用。更強調畫家得主觀意識,情趣,趣味,心態好宣泄。
“寫意”得另一種用法是指簡筆水墨。
3)書寫性,是華夏畫在藝術語言表達上得一種大特色,華夏書法與繪畫密不可分,可謂“同源同法”,古人曰,凡傾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曰”寫”。
寫字與寫畫都講究氣韻,風神,骨力,布局,在用筆方面更有血緣關系華夏畫以書法為基礎,就有了筆墨問題,章法問題,以至于結構造型都隨之而變化。三要素得結構方式不同,可以衍生出多種創作形態,這個體系是具有開發性,其形成過程不斷吸取哲學,文學,書法,金石等領域得成果,近現代又融合原始得,民間得,國外得某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