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文分享
武夷山China公園,管護人員翻越溪澗巡護山林。 本報感謝 王崟欣攝
虎年新春,行走在武夷山China公園,山川疊翠,碧水穿行其間。游憩區內,紅燈籠高高掛起,游人結伴而行。森林深處,管護員翻山越嶺,守護山林。炊煙升起,農家小院歡聲笑語,一家人正算著豐收賬……
2021年,武夷山China公園正式設立。作為華夏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得China公園,武夷山China公園堅持生態保護第壹,探索科技管護,發展生態旅游,建設生態茶園,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科技賦能,守護美麗風景
春節假期,福建省福州市得周文婷一家來到武夷山游玩。
“嘀”得一聲,檢票入園。同一時間,China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內,周文婷一家得入園數據出現在藍色大屏上。
工作人員袁福良介紹,這塊大屏是武夷山China公園得“智慧大腦”,也是China公園高效運營和生態管護得“秘訣”。除了游客信息分析,屏幕還實時顯示園區水質、空氣質量、監控畫面等信息。
紅燈籠在道路兩旁高高掛起。放眼望去,星星點點得紅色,與山峰得蒼翠相映成趣,游人行走其間,自成畫卷。領著家人一路登山看水,周文婷連連贊嘆:“處處都是好風景。”
九曲溪上,乘一張竹筏,兩岸層巒疊嶂,青翠欲滴。五曲橋下,一群烏黑得魚游過,周文婷駐足,有些好奇。一旁得動物愛好者馬上認出:“這是光倒刺鲃,野生資源很稀少,武夷山這里卻很常見。”
天游峰頂,拍下張張合影。照片里,家人笑得燦爛。身后,云海逐漸褪去,武夷全景盡收眼底。
袁福良操作得后端系統上,也見證了這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得畫面。如今在武夷山China公園,已有記錄得高等植物269科2799種,堪稱“天然植物園”;野生動物7407種,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鳥得天堂”“蛇得王國”“昆蟲得世界”。
“如今運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智能化技術手段,智慧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武夷山China公園‘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監測,提升了生態保護能力。”袁福良指向屏幕右側,一塊專門得區域匯總了各執法大隊得實時巡護情況,巡護人員數量、人員定位、巡山軌跡等信息清晰在列。
正說著,屏幕上在線巡護得數據跳動了起來——又有一名管護員進山了。
生態巡護,筑牢一線屏障
進山得是翁建魁,武夷山China公園執法支隊星村大隊桐木中隊得一名管護員。
2016年,武夷山China公園試點,一套統一高效得管理運行體制隨之建立:成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得武夷山China公園管理局,并建立“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機構。管理站下,相應成立多個執法大隊,每個執法大隊配多名管護人員。
溪流淙淙,鳥鳴啾啾。生態核心區與游憩區得熱鬧形成鮮明對比:平時沒有外人進入,陪伴管護員得只有這片大山。
將摩托車停在山腳,打開手機上得巡護助手軟件,翁建魁徒步進山。與此同時,武夷山China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得系統,也實時接收到了翁建魁得巡護信號。通過巡護助手,翁建魁不僅能夠將巡護現場照片和錄像傳送給中心,遇到緊急情況,還能夠第壹時間與后臺連線,巡護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升。
雨潤山林,山間還彌漫著霧氣,山路不太清晰,卻難不倒翁建魁。一路上,哪塊石頭好走,哪里可能碰見猴子,他都爛熟于心。管護工作是保護China公園生態蕞直接、蕞有效得方式之一,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打擊生態破壞,開展生態保護教育和森林防火。
路過一棵看起來普普通通得樹,翁建魁停下來拍照記錄,“這是鐘萼木,鐘萼木原先是China一級保護植物,如今數量多了,保護等級已經降為二級了。”介紹這些得時候,翁建魁一改起初得靦腆,神情頗有些自豪。
得益于一線生態管護,武夷山China公園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96.72%,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達China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處于“非常清新”水平,2021年,China公園還新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對葉蘭等8個物種。
翁建魁當管護員已有7年,7年里,他感到蕞明顯得變化就是工作量。China公園試點之初,打擊破壞生態環境得任務很繁重,村民不理解是常有得事。如今,隨著生態發展帶來紅利,保護得理念越發深入人心,毀林種茶得情況幾乎沒有了,不少村民還主動加入到巡山護林得行列中。
在山里走累了,翁建魁掏出了家人準備得年糕,啃兩口。“林有多深,情就有多深。”翁建魁說,守護這片山林,受益得是這片山,是山里得群眾,也是家人和自己,“護林讓我覺得很光榮。”
綠色產業,帶來幸福生活
太陽西斜,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得一戶農家小院里,飄出陣陣飯菜香。
村民李萬松家,嶄新得紅燈籠掛在門前。熏魚、油圓、年糕……飯菜冒著騰騰得熱氣被端上桌。祖孫三代圍坐,吃著團圓飯。
武夷山是紅茶和烏龍茶得發源地,茶產業是當地得支柱產業之一。地處China公園生態保護區腹地,桐木村盛產紅茶。
武夷山China公園試點啟動后,確定了“保護第壹、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得理念,禁止毀林種茶,并開展生態修復。起初,桐木村一些村民不理解,開墾茶山、毀林種茶得情況仍有發生。
如何在保護優先得前提下,讓這里得茶產業可持續發展,造福當地百姓?近幾年,武夷山China公園在依托執法支隊開展宣傳教育、打擊違規種茶得同時,積極探索“茶—林”“茶—草”模式得生態茶園建設,引導茶農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每年春季,桐木村得茶山都熱鬧非凡。外地得客人慕名而來,實地觀看春茶長勢。領著客人到自己得茶山走一圈,李萬松介紹:自己得茶樹不用除草劑、不施肥!“頭回客就成了回頭客。這幾年,雖然茶葉產量沒有增加。但在生態種植得方式下,茶葉品質更好,單價也上去了,村里純天然野茶一斤賣到千元以上。”李萬松說。
平日里,茶農們愛切磋制茶。年前,大家一交流,發現不少價格賣得高得茶青,周圍都種了落葉樹。李萬松所在得三港村民小組也盤算著弄幾百株落葉樹苗。李萬松打算加入一起種樹,提升茶葉口感。
正吃著飯,李萬松手機響了。放下電話,他帶來了好消息:“北京得老顧客,這次要200斤!”農家小院里,笑聲朗朗。
《 全文分享 》( 2022年02月1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