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蘭(前排右一)指導團隊成員完成實驗 高飛攝
常有人問蘇秀蘭,這么多年做科研不苦嗎?
“我倒不覺得,顯微鏡下看見一個特別的細胞、學生出了成果,都能讓我興奮好久。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挺好的,我樂在其中。”將艱苦的科研工作說得如此輕松的,是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蘇秀蘭。
記者眼前的蘇秀蘭顯得很年輕,一點也不像上了歲數的人,似乎比自己的學生還有活力。她說,自己保持年輕的秘訣就是研究生物活性肽,“一提起做科研,就渾身都是勁兒”。
讓蘇秀蘭心心念念的生物活性肽,是一種肽類化合物。
“我覺得生物活性肽很神奇!它和蛋白質、氨基酸一樣廣泛存在于我們的肌體中,又具有易吸收、安全可靠等優勢。它還有免疫調節、抗癌等多種生理功能,能在醫藥、食品、化妝品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她說。
前不久,蘇秀蘭獲得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表彰她在科研一線深耕35年所取得的成績。
“成績只說明過去,我還要帶領團隊繼續。35年搞科研太短,我要做一輩子。”她說。
自掏腰包推進科研工作
1991年,蘇秀蘭在蒙古族著名血液細胞專家舍英的指導下,開始細胞提取物的相關研究。
1992年,蘇秀蘭利用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動物臟器資源,開始了“抗癌活性肽”課題的研究工作。
“我國在生物活性肽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初,這方面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參考文獻少之又少,而且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當時,我們要解決的難題,是一個接一個。”蘇秀蘭回憶道。
為了探索動物來源的生物活性肽誘導方式、提取方法及其抗腫瘤效果,蘇秀蘭飼養了11只羊、6只犬,以此作為實驗對象。由于沒有科研經費,蘇秀蘭只能自掏腰包,硬是從微薄的收入中擠出了經費。
但研究進行了6年,進展卻十分緩慢,對此項研究的質疑聲四起。可這并沒有打垮蘇秀蘭,反而激發了她的斗志。她繼續帶領研究小組從羊的飼養、誘導方式、誘導量、誘導時間、分離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型探索。
后來,蘇秀蘭終于以大量的科學數據證明了,山羊臟器提取物——生物活性肽具有抗癌作用。這一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也讓她備受鼓舞。
一進實驗室就特興奮
每天早晨不到八點,蘇秀蘭都會準時出現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辦公室里。看一看文獻,學一會兒英語,等學生們都到了,便開始一天忙碌的科研工作。“我算過,不堵車的話,從家里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只要20多分鐘,但是遇上出行高峰就得花將近1個小時。早點從家里出發,就能避免在路上耽誤太多時間。”只有把時間用在與科研相關的事情上,蘇秀蘭才覺得踏實。
“我是真的喜歡科研,一進實驗室就特興奮,一站上講臺就活力四射。”對于科研和教學,蘇秀蘭說自己有一種情懷在其中。
從小蘇秀蘭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在大學剛畢業時,她本有機會成為一名醫生,但她卻義無反顧地扎進實驗室,去實現科研夢。
35年來,蘇秀蘭坦言,自己對科研和人才培養的付出,遠遠超過了對家人的付出,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中度過。
這樣的付出,也讓蘇秀蘭收獲頗豐。她先后獲得了自治區草原英才、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區十大杰出人才等十多項榮譽。
“大家都叫我‘拼命三娘’,都說這么大歲數了還做什么呀。可是我就是想把科研做下去,我覺得我們團隊還能做出成績來。”蘇秀蘭說。
同時,蘇秀蘭也十分重視培養后備力量。從事教學工作27年來,蘇秀蘭共培養了8名博士研究生、70名碩士研究生。蘇秀蘭說,自己很享受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有時連上4節大課都不覺得是負擔。
“科學研究需要有延續性,能培養一批批優秀的接班人也是我的價值體現。”蘇秀蘭說。
本報記者 張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