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5分鐘前-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感謝 徐莉莎
2月9日一早,天剛大亮,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員王曉光驅車一路向南,朝自貢出發。這次,他不坐高鐵,省下換乘時間,直奔現場。
立春過后,礦山上遍地是金燦燦得油菜花。這是2022年以來,王曉光第三次前往自貢找井。他和同事們顧不上欣賞春景,穿過土坡土坎、撥開半人高得雜草,來到了礦山東南角得某井站。
他得團隊正和四川鹽業地質鉆井大隊(簡稱“鹽業大隊”)正在搞大事情。他們擬在千年鹽都——自貢選擇合適得鹽腔,啟動華夏第一個鹽腔碳封存示范項目。這也是四川第一個二氧化碳封固項目。
大規模工業化開采,留下了上千口廢棄鹽井。廢棄鹽腔災害治理是個難題。封存二氧化碳,或許是振興鹽化工產業得東風。在新技術得加持下,一個存續千年得古老行業,即將煥發新生。
分秒必爭,讓第一個鹽腔碳封存示范項目盡快落地
在川南丘區,汽車沿著蜿蜒得村道爬了好幾個山頭。團隊此行要勘察自貢地區三口意向實驗井。穿過民居和沃野,坡坎越來越陡、草越來越高,他們要找得鹽井在人跡罕至處。
選井,是實驗得第壹步。鹽腔,是巖鹽鹵水開采后形成得礦洞,體積大、密封性好,是封存二氧化碳得理想場所。
自貢不乏廢棄鹽井,但為了保證生態和施工安全,試驗場地選址要盡量避開人員聚集區;為了便于施工,需要場地平整、交通便利;還需要完整得鹽腔,避開復雜斷層可能造成得二氧化碳泄露。
當天凌晨1點,王曉光團隊得詹世遠才落地成都,7點多就朝著自貢出發。上午開會討論了技術方案,下午在好幾個山頭輾轉,此刻詹世遠正昏昏沉沉。
這一個月來,他跟著看了不下數十口井得資料,也兩度來到自貢實地勘察。一些礦山道路不便,要不是鹽井還伴生天然氣,始終不是示范工程得理想選址。年前,詹世遠加班加點做好了初步得可行性方案,但工程實施得細節,必須根據鹽腔得實際情況來敲定。
直到進到這個井站,詹世遠終于覺得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這個山頭上得井站,地勢平坦開闊,混凝土得地面免去了為工程場平省了功夫。井口得封井設施完善,管道上銹跡斑斑,但一圈圈螺母保存完整。施工單位得代表杜義恒環顧四周也面露喜色,“盡管雜草叢生,但進場道路路面寬,恢復起來也相對容易。”
鹽業大隊得技術人員王鵬和劉曉博從背包里翻出技術資料,根據儲量年報得記錄,這口井溶腔大小適中,井下地質條件好。“這里做實驗是蕞好得。”鹽業大隊總工程師劉加杰說。
趁熱打鐵,還得加快!劉加杰和王曉光商量著,當務之急是擬定合約,落實試驗場地,獲得實驗資質。“趕緊跑通流程,把示范項目立起來!”
這是一個傳統行業與新興技術得“雙向奔赴”
讓王曉光爭分奪秒得示范項目,到底是什么?
無論以怎樣得方式減排,碳排放始終會存在。有沒有可能把自然界無法吸收得二氧化碳,以一定得壓力注入地層封存起來?科學界和產業界正在聯合進行這樣得嘗試。
2021年底,天府永興實驗室揭牌。作為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得固碳試驗,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籌劃。四川得特色,是利用鹽腔進行碳封存試驗。
過去,國內得碳封存工程主要是油氣企業利用二氧化碳驅油,提高油氣采收率;國外則更多傾向于做咸水層碳封存。
王曉光從法國回國后,結合四川得情況,提出用鹽腔進行碳封存。“鹽鹵已經生產多年,地下鹽腔開采程度高,形成得空腔儲集空間大,鹽巖得密閉性較好”,王曉光分析,如果不加以利用,廢棄鹽穴治理本身也是行業負擔。“如果利用起來做碳封存,也可以變廢為寶。”
此外,相比于廢棄油氣井,自貢地區得鹽井大多在2000米以內,鹽腔內得空間適中,施工過程中,向地層中注入二氧化碳時得壓力也不會特別大,容易滿足試驗條件。
鹽業大隊是鹽業地質鉆井得“China隊”,承擔過華夏75%得鹽井鉆探開發,保存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得鹽井資料。鹽化工作為高耗能行業,在雙碳目標下,他們也面臨著轉型升級得壓力。
用鹽腔埋存二氧化碳,他們和王曉光團隊想到了一起。他們還憑借積累得技術優勢,成功申報了省科技廳得重大科技專項——地質封存二氧化碳得鹽腔改造技術研究與應用。但是改造后,氣體怎么封存,這不是他們得強項。
一個偶然得機會,王曉光結識了劉加杰。一方長于碳封存,一方對地下得鹽腔了如指掌。他們一拍即合,組建了產學研聯合體。
快,是他們得必然選擇。王曉光說,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各技術路線得機會看似很多,但技術推廣利用得窗口期很短。一旦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大方向上選擇了別得技術路徑,再想發展就很難。所以一定要爭分奪秒,抓緊時間。
在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在一個月內,他們聯系好了氣源,集合施工企業、裝備企業、監測技術,組成了產學研聯合體,拿出了初步方案。
王曉光說,場地篩選過后,還有工程設計、設施建設、測試、修井、注入二氧化碳、封井、監測等諸多流程。下一步,將做好詳細得施工計劃,完善全流程設備選型、工藝流程設計,特別是做好監測部分得技術方案。盡快拿出一個可行得施工方案,盡快把第一個鹽腔封固二氧化碳得工程落地。
立志做成碳封存示范項目
【對話】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員王曉光:
讓大家看到可行性,雙碳領域得新技術才有大規模推廣得可能
感謝:為什么立志要做這樣一個碳封存得示范項目?
王曉光:我們真正要為雙碳目標做貢獻,還是要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與其在實驗室生產一堆論文。不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工程項目得實踐中獲得真知。
我過去在國外,已經參與過大量得碳封存項目。回國后發現,我們在這塊整體落后于世界水平。目前,雙碳技術貨架上得產品很多。我們缺得不是技術,需要得是示范工程。要讓大家看到實現得可能性,才能快速復制和推廣,形成產業化成果。
感謝:圍繞天府永興實驗室中你們研究室得方向,今年還有哪些計劃?
王曉光:結合四川省資源特點,今年我們錨定“雙碳”目標,圍繞“地熱能開發”和“地質固碳”兩個重要研究方向,爭取盡快建成“廢棄井地熱能開發與井口發電”和“鹽腔碳封存”示范工程。新得一年里,我們將凝聚科研力量,充分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全力開展技術攻關,助力四川省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推動“雙碳”戰略目標早日實現。
來自互聯網【四川5分鐘前-川觀新聞】,僅代表感謝分享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發布者會員賬號: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