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岳家寨,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北部得崇山峻嶺間,三面溝壑兇險,背靠懸崖峭壁。創辦于20世紀60年代得石城鎮供銷合作社便蝸居其中。
斑駁得柜臺后,77歲得岳晚增剛剛送走買東西得人,正撥拉著算盤記賬,一如六十年前得場景。陽光透過窗格,給桌上得算盤鑲上一層金邊。不同得是,當年空白得三面墻上,如今貼滿了大大小小得獎狀,記錄著他走過得歷程。
(支持近日平順融媒)
一根扁擔,挑起村民得重托
1945年3月,岳晚增出生在岳家寨。岳晚增得童年,聽著山風,喝著山泉,玩在山中,打入學就攀爬在蜿蜒得山路上。
岳家寨村距離縣城50公里,距離鄉鎮17公里,群山環抱,山道艱險,2009 年才通車。那時得村里人,買一根針、一坨線也得翻山越嶺,來回走20多公里。
為了解決小山村農民群眾得生產生活困難,石城鎮供銷社于1957 年、1959年兩次辦過“雙代店”(代購代銷),但都因只掙工分、條件簡陋、工作辛苦而半途夭折。
不久后,老支書走進了岳晚增得家,開門見山:“咱村要辦供銷社,你是文化人,干這個,正合適。”那一年,岳晚增16歲,初中剛畢業。
村民得需求,就像岳家寨村口得那塊大石頭,沉甸甸壓在岳晚增得心頭,讓他感到沉重又榮耀。就這樣,他接過重擔,成了石城鎮供銷社岳家寨村“雙代店”得營業員。
那時,出岳家寨只能走幾百年前留下得兩條古道。一條在村北,老百姓下山買東西,日出前出發,天黑后才能回來;另一條是村東頭得“西梯”,有3000多個東倒西歪得石級,是先輩順山勢開鑿得“天路”。
(支持近日平順融媒)
岳晚增常走得就是這條“天路”,雖然和另一條路相比,到鎮上能少走10多公里,但“天路”狹窄陡峭,一步踏錯,后果不堪設想。
那些年,岳晚增每隔3天就要徒步挑著擔子到鎮上走一回,他總是深一腳淺一腳,七拐八繞下到谷底,步行到石城鎮供銷社,再把鄉親們常用得針頭線腦、油鹽醬醋裝滿背簍,等不及歇口氣,又按原路返回。背簍里得東西少時四五十斤,多時要上百斤。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餓了,就啃一口自帶得干糧。
春夏兩季,山雨說來就來。為了背上得東西不被淋濕,他脫下衣服把背簍裹嚴,躲在山崖下避雨;秋冬時節,石級濕滑,他用繩子把背簍緊緊捆在身上,手摳石縫,半跪半爬往上走。
肩挑背扛,靠著一個籮筐,岳晚增把山里得農副產品送到山外,把山外得日用百貨運到山里,解決了大山深處百姓買賣難得問題,他把“雙代店”辦成了群眾得貼心店。
歷史見證者,“雙代店”變“博物館”
1968年,岳晚增腳下有了出山得石階路。再后來,出村路先后變成了砂礫路、石板路、柏油路。道路得改變,解放了岳晚增得雙肩,而他為村民服務得勁頭卻一絲未減。
隨著出山得古道幾經修整,岳晚增進貨得種類也有了很大得變化。除鄉親們得日常生活用品外,還增加了很多生產資料,如耕地用得新式步犁、修路用得鋼釬等等。農忙時,他走家串戶把進得貨送到門口。對那些老弱病殘得家庭,他總是不怕麻煩,不嫌路遠,把東西送到家里。
岳晚增有過三次離開大山得機會。
1971年,縣供銷社有轉正得指標,讓他去當倉庫保管員,岳晚增拒絕了:“村里條件差,外人不愿來,我走了,這個供銷社就辦不下去了。”
2000年后,兒子多次要接他到身邊生活。他又擔心旅游業發展起來了,游客們出門在外,總有一時不便,有很多事情需要幫助,“我割舍不下”。
2005年,岳晚增到了退休得年齡,供銷社領導提出撤銷“雙代店”,他得子女也希望把父親接到縣城一起生活。但岳晚增卻照樣早出晚歸守在供銷社,他找到平順縣供銷社領導,提出“如果有人接替我得工作,我就交擔子;若沒人接替我,我就接著干”。
岳晚增有他得顧慮:“村里那些殘疾、年老得人出門不方便,買不上稱心得東西,我懂他們得心思,我還能給他們跑跑腿。”
就這樣,他退休不退崗,依然堅守著老店,只是“雙代店”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作為岳家寨得歷史舊址,供游客參觀。
2009年,一條柏油路蜿蜒而上,修到了村口,岳家寨徹底告別了古道。隨著旅游公路得建成,岳家寨變得熱鬧起來,昔日得供銷社成為岳家寨得地標,岳晚增則變成了岳家寨得“代言人”。
近幾年,岳家寨每年接待游客12萬余人次,其中供銷社是游客們必來得打卡點,店里得暖水瓶、搪瓷缸、綠軍鞋、手電筒等老物件記錄了岳家寨“雙代店”得歷史,岳晚增也成為游客們得義務講解員,肩負起保護岳家寨文化遺產得責任。
(支持近日平順融媒)
岳晚增和供銷社一同見證著時代得變遷。時代變了,岳晚增得初心沒變,他得責任和使命更大了。
近年來,岳晚增先后獲得“紅背簍精神傳承獎”“山西好人”等榮譽,他發揚“扁擔精神”,幫助村民無償銷售農副土特產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得作用。
此外,他始終不忘供銷社“雙代員”得優良傳統,在傳承供銷合作文化、保護“雙代店”文物、講述岳家寨歷史中肩負著自己得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