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感謝繳翼飛 北京報道
12月22日,賽迪顧問發布《2021廣東省區縣工業百強研究》(下稱《研究》)。《研究》顯示,珠三角地區區縣普遍排名靠前,其中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區縣占據榜單前10。上年年10強區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省122個區縣得55.8%,其中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南山區、龍華區,佛山市順德區、南海區,廣州市黃埔區等7個區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均超過千億元。
值得注意得是,廣東省目前得區縣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顯著得不平衡特點。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三大梯隊”呈強弱分化態勢。同時,市轄區與縣域工業實力也出現較明顯分化,榜單前30強中有29個市轄區入榜,縣域工業經濟實力仍待提振。
圖:2021廣東省區縣工業百強榜
市轄區領跑全省工業總體上看,廣東省市轄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優于縣、自治縣、縣級市。
《研究》顯示,除梅州市梅江區之外,全省其他64個市轄區均進入百強榜,而榜單前30強中共有29個市轄區,而縣域領域僅有惠州市博羅縣入圍。在榜單前50強中,共有43個市轄區入榜,占比約為86%,僅7個縣、縣級市入榜,占比僅為14%。
目前,廣東省已形成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重點城區、鎮街為核心支撐得高端制造業產業帶。
《研究》顯示,上年年,廣東省65個市轄區共實現GDP8.40萬億元,占全省75.8%;規上工業增加值2.34萬億元,占全省72.0%;規上工業企業數37199家,占全省63.6%。
賽迪顧問廣州分公司總經理賈紡紡分析,在城區經濟發展方面,部分市轄區優勢產業突出,產業鏈、價值鏈完備程度較高,產業競爭力較強。如深圳龍崗區電子信息產業、廣州黃埔區生物醫藥產業、佛山順德區家電產業均具有全球競爭力。部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得市轄區持續引領區域產業發展,并推動相關產業向市內其他區域、粵東西北地區轉移。
在縣域工業經濟方面,全省有63%得縣、自治縣、縣級市入榜百強。賈紡紡指出,北部生態發展區數量較多,但是整體工業實力偏弱,需要樹立縣域工業經濟特色提升得理念,提振縣域工業經濟發展。
據了解,上年年,廣東省已經全面完成第二輪省內對口幫扶,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梯度轉移進一步深化,形成從珠三角地區到粵東西北地區“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得階梯式產業分工體系。
值得注意得是,近年來隨著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建設得加快,廣東省縣域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大幅提升并已超過全省平均增速。上年年,韶關市南雄市、翁源市、清遠市、連州市等縣、縣級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已超過10%。當前,粵東西北區縣正加緊參與全省產業分工。“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將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得基礎。
工業發展呈現“三大梯隊”廣東目前區縣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出顯著得“三大梯隊”強弱分化態勢。其中,珠三角地區區縣普遍位于第壹梯隊,整體發展情況較好;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較多區縣位于第二梯隊;北部生態發展區區縣多位于第三梯隊。
圖:2021年廣東省工業百強區縣數量分布情況
《研究》顯示,珠三角地區區縣普遍排名靠前,其中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區縣工業經濟水平領先,占據榜單前10席位。上年年,10強區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省122個區縣得55.8%,對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得支撐帶動作用。
上年年,珠三角地區平均每個區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9%,對廣東省工業經濟支撐作用十分顯著。其中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龍華區,廣州市黃埔區、番禺區,佛山市順德區、南海區,珠海市香洲區均是華夏知名得“工業強區”。
以廣州市黃埔區為例,其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2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而且黃埔區擁有制造業上市企業數和制造業單項第一名數僅次于深圳南山區,居全省第二。同時,黃埔區也是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第壹強區,擁有省級以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與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智能制造生態伙伴數量均居全省第壹,是全省轉型發展第壹強區。
相比之下,粵東西北地區區縣排名則相對遜色,榜單前20強中僅茂名市茂南區入圍。
賈紡紡表示,粵東西北地區主要以發展縣域經濟為主,以單一資源要素為發展支撐,整體工業競爭力較弱,是推動廣東鄉村振興、產城融合發展得重要載體。
她指出,廣東省內縣市多位于粵東西北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差距較大,工業經濟規模較小。尤其是北部生態發展區中,部分蘇區、老區、民族地區受限于地理條件與歷史因素,發展基礎薄弱,是廣東省未來加快實現“共同富裕”亟待突破得區縣節點。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約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得短板。” 賈紡紡表示,廣東省區域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這也成為制約廣東省經濟發展得“桎梏”。
對此,她建議,應立足于區域協調錯位發展,把握各區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珠三角地區區縣應大力發揮其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上得優勢,增強產業輻射能力。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地區擁有大量天然優良港灣以及海洋資源,應作為建設石化產業得優良基地。北部生態發展區應保護以生態環境為重,重點發展休閑農業、文化旅游、養老養生等產業。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