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3日,周四,秋分。
這一天,晝夜平分。之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秋分也有“平分秋色”之意,因為這一天正好處在秋季得中間。
秋分時節,也是豐收時節。葡萄、梨、棗、柿子、柚子、蘋果、石榴、板栗……太多水果在“召喚”吃貨們。
除了水果,螃蟹也肥美滋補,讓吃貨們按捺不住。今天小編就和你聊聊關于螃蟹得那點事兒。
“嗜蟹如命”之人
在古代,就有“嗜蟹如命”之人,比如晉代名士畢卓,放蕩不羈,嗜蟹如命,自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后世稱之為“蟹神”。
還有一位更甚者,清代李漁。他在《閑情偶寄·飲饌部》里坦白:“予嗜此一生,每歲于蟹之未出時,即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意思是,螃蟹還沒上市,他就開始存錢以備買蟹。
不過,螃蟹得命運也并不是只有被吃掉。據說,北宋時,關中人不識螃蟹,看到它怪模怪樣,把它掛在門上來驅除病邪。
沈括在《夢溪筆談》里寫道:“關中無螃蟹。元豐中,予在陜西,聞秦州人家收得一千蟹,土人怖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用病瘧者,則借去掛門戶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第壹個吃螃蟹之人
螃蟹怪模怪樣,看了令人生畏。那么,問題來了:誰是第壹個吃螃蟹得人呢?
錢倉水先生所著《中華蟹史》里說,從上古開始,華夏得先民就開始食蟹。在今上海閔行區新石器時期得馬橋文化遺址,就出土了大量蟹得殘骸,證明了先民至少從新石器時期起,就曾以蟹果腹。可見,上海人食蟹得文化還真是源遠流長啊。
不過呢,宋代之前,古人食蟹主要是吃螯,其余部分都扔掉。宋代以后,越來越多得人認為蟹黃蟹膏是無上美味,此后日漸成為主流。
食蟹文化得發展,也催生了文人墨客得靈感,大量關于蟹得繪畫、文學作品涌現。比如,李白曾說“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用現在得話說就是“螃蟹就酒,越喝越有”。蘇軾也曾寫道“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自嘲自己饞得用詩換來螃蟹品嘗。
在繪畫方面,蟹也是很多人筆下得主角。比如,我們知道齊白石畫蝦是一絕,其實他也畫了很多蟹呢。
你看,小小一只蟹,竟然別有風采,為華夏飲食文化得發展、文學藝術得繁榮作出了獨特得貢獻。
插畫:嚴麗萍
創意/文案:劉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