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10日電 由蘭州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趙建新教授、青年教師管弦共同點校、注解的《影戲劇目清代鈔本輯校》(第一輯)近日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為2018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立項資助項目,共收錄清代甘肅皮影戲劇目60種,是對甘肅皮影戲劇目文獻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在中國戲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該書分為10冊,共260余萬字,所收劇目基本抄寫于清代乾、嘉至光緒年間,其中不乏甘肅影戲獨有的珍貴劇目,是歷年來對戲曲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的著作中收錄隴影劇目最多的一部。
該書的完成,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甘肅皮影戲歷史淵源、劇目來源與流布、題材內容、劇目特征、舞臺演出特點、藝人傳習情況和文獻著錄等方面的材料,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亦可作為普通讀者的閱讀材料使用。
該書為2018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立項資助項目,共收錄清代甘肅皮影戲劇目60種,是對甘肅皮影戲劇目文獻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在中國戲曲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蘭州大學供圖 攝中國皮影戲于2011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甘肅影戲是中國影戲的重要一支。早在1987年,趙建新就開始致力于甘肅影戲的研究工作。三十多年間,他不辭辛勞,奔走于隴上山鄉,四處尋訪皮影藝人和知情人士,搜集相關資料,先后出版了《隴東南影子戲初編》和《隴影紀略》等專著,成為甘肅皮影戲研究的權威著作。此次在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甘肅人民出版社和蘭州大學文學院的支持下,對歷年來搜集到的部分影戲鈔本進行點校輯錄并編纂出版,是趙建新對學界的又一重要貢獻。
甘肅的戲曲文獻資料相當豐富,受各方面歷史條件影響,傳世劇目以鈔本為主,多為民間收藏。現今大型的文獻整理多采用影印方式,一方面可盡量呈現文獻原貌,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錯漏,減少工作量。但從實際效果來說,民間戲曲鈔本品質往往較差,如直接影印,不便于讀者利用。
此次選入的皮影鈔本,其整理點校工作尤為困難,原本年深日久,首尾多有殘闋,紙頁破損,紙面漫漶,難以辨識;民間鈔本往往字無定形,同音假借、音近假借、方音直錄、草書楷寫等現象極為常見,異體字滿眼皆是,受抄寫者文化程度所限,錯訛之處亦甚多,需仔細甄辨;劇目內容多不分回、出,部分劇目曲白不分,有的程式性念白直接省略或以符號代替,對閱讀理解造成很大困難。
趙建新、管弦兩位老師,克服重重困難,用兩年多的時間,將原本文字一一辨識錄入,依照劇目結構和劇情走向劃分場次,標點句讀,區分曲白科介,考其本事,注釋疑難,反復校對,終成此書。
此次對清代甘肅皮影戲劇目的大規模整理,不僅是甘肅戲曲文獻研究的重要進展,也是古為今用、對甘肅皮影戲進行活態傳承的重要保障。這些劇目中有代表性的優秀劇目,稍加整理,可以作為皮影戲班演出之用,豐富當前的影戲舞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