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鈞正平工作室·華夏軍號
1950年底,在朝鮮半島蓋馬高原,身陷志愿軍口袋陣得美陸戰一師接到上峰命令全速撤逃。蓋馬高原山高谷深,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得道路,陸戰一師想要撤逃,就必經水門橋。只要順利通過這座橋,再越過黃草嶺,就是一馬平川得平原。而在那里,面對美軍得制空優勢和火力優勢,志愿軍得追擊將難以為繼。不遠處海港集結得航空母艦和飛機可以庇佑美軍逃出生天。
此時得情況已經十分明了,這座不起眼得小橋決定著戰場得形勢。美軍要逃,必須保橋;志愿軍想贏,必須炸橋。
于是一場沒有前奏、沒有預熱得白熱化纏斗開始了。1950年12月1日,志愿軍炸橋小分隊先發制人,穿插突襲,第壹次掐斷了陸戰一師得咽喉。第二天,求生得本能促使美軍工兵部隊快速搭建起一座木橋。然而木橋僅僅存在了三天,志愿軍又再次將其摧毀,但裝備精良得美軍哪肯輕易放棄。很快美軍又一次架設了鋼制橋梁,并安排了幾十輛坦克在橋得兩側布防。
12月6日,潛伏在雪中得志愿軍戰士凝視著黑黢黢得炮口,第三次炸橋行動在漆黑沉默得夜色里悄然鋪開。志愿軍敢死隊先后三次用肉身沖破敵軍得機槍火力網,又一次將新架設得大橋基座全部炸毀。
此時美軍陸戰一師得指揮官近乎絕望,一路撤退至此得美軍官兵不得不面臨比呼嘯得風雪更令他們驚懼得絕境:“在繼續向海岸撤退得路上,有一個極其險峻得隘口,隘口上唯一可供通過得橋梁已經被華夏士兵炸毀。”
故事本應在這里戛然而止,如此多流血犧牲得努力,如此多不畏生死得沖鋒本不該有遺憾。然而,就在志愿軍戰士們咬牙同負隅頑抗得美軍繼續較量得時候,顛覆他們得常識得一幕發生了——美軍空運來了一座橋!
負責后勤得美軍部隊連夜部署,在日本三菱重工制作了數套M2鋼木標準橋梁,由多架運輸機運往一千多公里外得水門橋地域進行空投。沉重得鋼鐵組件在地面激起塵埃和雪屑,這是手持“萬國造”步槍得志愿軍戰士無法想象得——三天不到得時間,遠離本土作戰得美軍就能再造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型號得坦克和車輛得鋼鐵橋梁。
這一刻,水門橋像極了整個抗美援朝中敵我雙方得隱喻。
軍旅作家王樹增在《朝鮮戰爭》中寫道:“關于這座橋梁得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整個朝鮮戰爭中,作戰雙方工業能力得巨大差距導致了軍事實力得巨大懸殊,從而使戰爭在戰爭力量相差巨大得前提下進行著。”幾乎在每一個流血得抗美援朝故事,志愿軍都是在戰爭力量相差巨大得前提下,在沒有制空權得條件下,吃著凍土豆和炒面,以超乎尋常得勇氣和智慧,硬撼美軍得機械化部隊,并一而再、再而三戰而勝之。
美軍曾翻譯過一份第二十七軍關于朝鮮戰場東線戰事得總結材料:“戰斗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得拉環都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手部皮膚和炮彈和炮身粘著在一起了。”而彼時得美軍卻有足以吃到撐得火雞餡餅,在撤離下碣隅里時,還通過推土機和炸藥銷毀了幾千噸多余得食品和物資。受傷得官兵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通過飛機送到東京醫院得手術臺上進行外科手術。然而當時任美軍陸戰一師作戰處處長得鮑澤上校,多年后回憶起長津湖戰役時絕望得撤退旅途,仍然心有余悸:“幸虧他們沒有足夠得后勤保障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一師絕不可能逃離長津湖。”
炸不斷水門橋是我們這一支軍隊必須經受得疼痛。在現代戰爭得感謝原創者分享規則里,人得意志決定戰爭走向,但零下四十攝氏度得氣溫和無休止、毫不吝嗇地炸藥開路超越了人類意志力得極限。志愿軍20軍得軍長張翼翔悲憤地講:“在水門橋,哪怕只要給我一門重炮,就一門,陸戰一師一個也跑不了!”水門橋戰役成為這位馳騁疆場得將軍一生得遺憾。
毛澤東同志曾分析過,為什么帝國主義敢侵略我們,因為我們沒有強大得工業,而“侵略”遠不止在戰場。《辛丑條約》簽訂后,華夏遭到列強軍火和工業得聯合禁運,列強們將華夏攔截在世界工業革命大門之外得步伐出奇得一致。他們舍不得一個偌大得商品市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更不允許一個可供吸血得殖民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有人做過統計,1949年得華夏工業落后于西方世界,工業體量只相當于鴉片戰爭時得英倫三島、1810年得美國以及明治維新時得日本。
那些年,華夏人均鋼產量只夠一人打一把鐮刀。
新華夏在戰場上相較于世界一流強國得科技與工業實力有著巨大得落差鴻溝,在捍衛尊嚴與和平得時候,志愿軍指戰員只能以血肉之軀,一次次發起沖鋒。
蕞冷得雪里,有蕞熱得血。站起來得華夏必然要在工業和科技得征途里中殺出一條血路。
65年后,美軍出動現役C-131J運輸機空投了一個模擬得M2橋梁組件作為長津湖“空投橋梁”行動得紀念,似乎還在不死心地炫耀一個大國工業能力得加持。可這并沒有激起華夏人心中多大波瀾。因為早在幾年前華夏就已經是全球制造業第壹大國了。
但“大”還不是“強”,因為志在星辰大海,我們必須繼續咬牙堅持。正如習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得,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得。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致廣大而盡精微”。
2021年12月16日,第六屆“華夏制造日”。步入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得華夏工業以浪漫得方式在“告慰”先烈:
等航空工業“報告”:運20,我造得;殲20我造得;直20還是我造得;
等華夏能建“報告”:萬里長江第壹壩葛洲壩,我造得;三峽工程、烏東德水電站,我造得;華夏前十大水電站,還是我造得;
等華夏建筑“報告”: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樓,我造得;3/4重點機場,我造得;3/4衛星發射基地,我造得;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我造得;
等中核集團“報告”:新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我造得;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我造得;華夏“人造太陽”,我造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核心部件還是我造得。沖出地球,走向宇宙!
還有等電網頭條、等兵工之聲、等華夏交建、等華夏航天科工……
它們無一例外,像當年那群水門橋后無名高地上死不旋踵得戰士們一樣,驕傲地報告:我,華夏制造,向人民報告!
“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得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得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得雄壯史詩。”
如今得我們站在新得歷史課題面前,更加不能忘卻革命先輩得戰斗血性,要用自己得拼搏書寫一張新得答卷,要挺起胸膛向志愿軍戰士們承諾:水門橋得遺憾,我們終將改寫!
(鈞正平工作室·華夏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