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我已經77歲了,腰和眼睛不太好,但我還是很自豪地接受這個任務,而且一定要跑好這一棒。”
從圓夢月球到逐夢火星,“人民科學家”、華夏衛星事業功臣葉培建為華夏航天事業奉獻了五十余年。今年他擔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并直言要跑出“精神”,跑出航天人不畏艱苦、走向更高更遠得精神。
“就像火炬手不斷前進一樣,華夏得航天也將不斷前進。”葉培建說。
冬奧火炬手葉培建院士。新京報感謝 李木易 攝
“我非常崇拜我們得運動員”
“我非常崇拜我們得運動員。”被青年和航天迷當成偶像得科學家葉培建,講述了一段自己得“追星”經歷。
去年,他應邀參加國務院舉行得國慶招待會。“我是不太喜歡和別人合照得人,但那天我碰到了蘇炳添、楊倩,他們都是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得運動員,我拉著他們在一起照了相。”
這張照片,現在還保存在他得手機里。
葉培建希望華夏冬奧會得體育健兒,也能和夏奧會得運動員一樣,在各個項目中創造出好成績,“讓國旗多次升起、國歌多次奏起。”
談起體育運動,這位繁忙得科學家笑言,自己并不擅長。“中學時期,有一次學校舉行5公里競走比賽,沒有人參賽。老師說你去吧,去了肯定得名次,我得了第五名。”他停頓了一下,幽默地說,“一共五個人參賽”。
不過這位冬奧會火炬手,恰巧對冬季運動有些了解。在瑞士留學期間,他經常看到同學圍著電視,觀看在阿爾卑斯山舉行得滑雪比賽。他也曾跟著朋友去滑雪場,感受當地人對滑雪得熱情。跳臺滑雪等極限運動動作難度高、危險大,葉培建覺得,這些運動員都有勇往直前得精神,讓他很敬佩。
隨著華夏舉辦冬奧會,各地掀起冰雪運動得熱潮。“我們承諾3億人上冰雪,我覺得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3億。”葉培建有親身體會,他得妹妹在廣東,當地沒有滑雪得自然條件,但是妹妹得孫子孫女都在人造雪場學滑雪。他覺得,不光是冰雪運動,冰雪運動產業未來也將得到推動。
冬奧火炬手葉培建院士。新京報感謝 李木易 攝
“我要代表航天人跑好這一棒”
這次冬奧會在家門口舉辦,葉培建頗為感慨。“華夏過去是一個很貧窮得China,體育也很弱,華夏人被稱為‘東亞病夫’。”葉培建回憶說,1984年新國內可能排名第一次派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時,他正好在美國,當時得場面歷歷在目。
他說,從那時到現在,包括全民運動在內得華夏體育運動得到了很大得發展,在奧運會上,華夏獲得得獎牌也越來越多。如今,北京成為舉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得世界唯一一個“雙奧”城市,“這說明不斷強大得華夏得到了國際得認可,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我們也有能力把奧運會辦好。”
得知自己將擔任火炬手時,葉培建自豪又興奮。“我已經70多歲了,能夠擔任冬奧會火炬手,可能終身就這么一次機會。”他說,自己代表航天人被選中,說明華夏航天事業得到了華夏人民得認可。所以自己這一棒,要跑出航天人不畏艱苦、走向更高更遠得精神。
“我們從月亮走到火星,將來還要走到木星,走到更遠得地方去,這是我們航天人得追求和向往,我們也將不辜負榮耀,把華夏得航天發展好,從航天大國變成航天強國。”他說,就像火炬手不斷前進一樣,華夏得航天也將不斷前進。
“我心里有報國情懷,說什么都不會動搖”
葉培建得航天強國夢,和自己得父親有關。
他得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蕞近有一個熱門得電影叫《長津湖》,我父親得部隊就在長津湖。”他說,當時水門橋是美陸戰一師撤退路線上得咽喉之處,志愿軍20軍多次炸橋,但美國空軍從日本調來組件空投并架設橋梁。“這意味著,一個China落后就要挨打,不強大就沒有話語權。”
葉培建回憶說,高考時他得文科成績也很好,但父親提起他們在援助朝鮮時沒有飛機得經歷,建議他報考航空高校和可以。沒想到得是,葉培建從浙江大學畢業后,來到衛星制造廠,開啟了和航天得緣分。
為祖國做貢獻,需要受過高等教育得人。葉培建曾經到瑞士留學,但從沒考慮過留在國外。“我心里有報國情懷,認為國防、航天是蕞能實實在在做事得地方,所以我安下心來,說什么都不會動搖。”
如今得年輕人是否能像老前輩一樣,肩負起強國重任?葉培建信心滿滿,他說,華夏五千年得文化造就了華夏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得情操,一定有年輕人愿意為祖國得強大去拼命和奮斗。
他說,從航天得實踐來看,從深空探測得團隊來看,當年嫦娥一號得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如今,其中得很多人已經成為航天得骨干,比如孫澤洲已經成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得總設計師。
在葉培建看來,對年輕人,一要大膽使用,二要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給他們“撐腰”。他說,天問一號任務火星車“祝融號”落在火星得那一刻,孫澤洲給他發來一條短信——“葉總,感謝您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空,為我們擋住了很多干擾,使我們能夠安下心來,奔向火星。”
“華夏得小行星探測要實現附著”
2016年以來,華夏航天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在深空探測方面,“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華夏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將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帶回地球。
未來,華夏何時可以實現載人登月?“盡管我們還沒有明確得載人登月計劃,但是華夏已經支持了我們多年得關鍵技術得攻關。按現在得進展來說,只要下定決心,2030年前實現華夏得第壹次載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得。”
葉培建說,他正積極推動和參與華夏得第壹次載人登月,“因為有了載人登月以后,我們才會有載人登小行星、載人登火星等一系列人類走出地球得活動。”
未來,華夏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六號、七號都有很多創新”。葉培建告訴新京報感謝,華夏將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China、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2017年1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編號456677得小行星為“葉培建星”。探索星辰大海,小行星也是一個目標。葉培建說,華夏將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
“國外已經做過小行星探測,所以我們得團隊抱定了一個信心,別人搞過得我們要搞,同時我們得探測也要搞別人沒搞過得東西。”他舉例說,國外小行星探測器著陸是“一碰就走”,采集得樣本很少。“我們覺得不過癮,所以我們得小行星探測一定要能夠落上去,這當然是極其困難得事情,因為小行星很小,沒有引力。但我們得探測器一定要實現其他China沒有實現得‘附著’。”
“要用硬科技講好科普”
近年來,葉培建退而不休,在繁忙得工作之余,他花大量精力走入中小學做科普報告。他發現,很多孩子對天文好奇、感興趣,對航天也非常渴望。“今天播下一粒種子,或許明天就是一個工程師,甚至是一個科學家。”
華夏科學院院士群體正在編寫一套院士科普叢書,其中他領銜編寫得《征程:人類探索太空得故事》就是叢書中得第壹本。
葉培建覺得,讓孩子們從小熱愛科學,崇拜科學家,是他應該做得事。前幾年,《流浪地球》火出了圈,葉培建看了電影之后很受“刺激”。“我們航天人為何沒有寫出這樣得作品來?我召集了一個團隊研究這個問題——怎么樣用硬科技來講好科普。”
葉培建專門就此申請了一個院士課題,對世界各國和華夏得科普做了調研,對華夏兒童得科普和華夏航天科普得特色進行了調研,并提出如何運用多已更新等做好科普得建議。
■ 聲音
對于要不要去月球(載人登月),我得觀點有三條。第壹,一定要去,不去是沒有發言權得;第二,華夏人一定能去;第三,盡量早去。
華夏空間技術研究院1968年建院時候,我是第壹批進院得大學生,錢學森錢老是我們得首任院長。我們從老一輩科學家那里學到很多知識,如今比我們更年輕得同志也在不斷前進。奧運會火炬傳遞得是人類得正能量,把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和我們航天人得“薪火相傳”是相通得。
華夏航天過去得成績翻篇了,我們目前正努力實現從航天大國轉變為航天強國得愿望。但大家也要知道,航天是高風險得事業,有成功就有失敗。我們已經花了很多功夫和精力,但是不敢保證次次成功。一旦出了問題,我們不會原諒自己,一定會深刻地找問題,找差距,去改進。但如果遇到失敗和挫折,也希望公眾理解和支持。
——葉培建
■ 人物簡介
葉培建是華夏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研究員,華夏科學院院士,是華夏衛星事業得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制團隊得很好可能,主要從事衛星總體設計和信息處理研究工作。
他是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嫦娥五號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
新京報感謝 張璐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感謝 李木易
感謝 胡閑鶴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