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2021,喜迎2022。在此向農機戰線上得所有同仁和《農機質量與監督》全體讀者感謝分享,致以新年得美好祝福!
2021年根之際,接連兩場高規格會議為 2022 年農機行業工作劃下了重點。2021 年11 月29 日,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京聯合召開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推進會議。12 月 8—10 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兩場會議指向同 一個目標,聚焦補短板,正確認識和把握糧食等初級產品得供給保障。“補短板”這個關鍵詞, 或許成為農機行業貫穿 2022 年乃至“十四五”時期得主要任務。
所謂補短板,就是查漏補缺,但為什么如此重要呢?不難理解,短板得存在不僅影響發展 速度,而且制約著發展質量。在華夏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以后,補短板就成為農機化高 質量發展得必由之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必須從農機化薄弱環節入手,勇于突破農 機裝備制造領域得核心技術,不斷填補空白,建設獨立完善得農機制造業產品技術體系。
然而,農機裝備補短板并非是一次想走就走得旅行,而是艱難得登頂之旅。千頭萬緒,需 要精準對標。短期看,要補齊剛性短板。經過“十三五”發展完善,現階段華夏農業機械需要達到“有 機好用”得剛性要求。但在供給側,農機產品短板弱項是客觀存在得,如:部分農作物播種收 獲機械、畜牧水產智能化綠色化裝備、高端智能農機等機具裝備差距較大;大馬力機械還不夠強;適應南方丘陵山區得小型機械相對缺乏。要補齊這些剛性短板,必須緊扣需求側得突出矛盾和 供給側需要重點攻克得關鍵技術,一個一個突破,一步一步前進,成熟一個發展一個,蓄勢賦能,永葆農機行業高質量發展活力。
長遠看,要補齊創新短板。在華夏農機化發展由主要農作物向種養加全鏈條擴展以后,農機制造業大而不強得矛盾逐步暴露出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創新能力不足。由于起步較晚,在向高端沖擊中發現許多技術源頭都掌握在別人手中,面臨著專利封鎖、人才短缺和研發投入不足等諸多困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勢在必行。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 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加強基礎研究,聚焦重點需求、重點環節、重點產品,著力解決“掉鏈子” 問題,突破“卡脖子”技術,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掃清障礙。
當然,補短板也離不開農機化實用技術創新。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中,要圍繞產業之急需、農民之急用,系統梳理農機裝備短板弱項清單,明確重點攻關得整機產品、關鍵核心零部件、 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組織“產學研用推”協同攻關,力爭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廣一批。推動農田農藝與農機相適應相匹配,把宜機化作為農田建設得重要方向,拓展農機應用場景。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在主產區支持建設一批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引導農 機服務主體優化布局,擴大覆蓋范圍,加強農機防災救災能力建設。支持短板機具優先開展專 項鑒定,強化農機自主創新成果與知識產權保護,抓好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加大對不合格產品 和假冒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行為打擊力度,持續優化市場環境。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2022 年已經走來,華夏農機化系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腳 踏實地加油干,加緊補齊關鍵短板,打通“藩籬”,疏浚“堵點”,理順“經絡”,突破“瓶 頸”,努力繪就農機化高質量發展得壯美畫卷,朝著現代農業得目標穩步前行。《農機質量與監督》將與華夏農機化戰線一道,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在新得一年里續寫新得、更加動人得“農 機化故事”。
近日:《農機質量與監督》2022年第1期 歡迎訂閱:聯系人馬感謝 5919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