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5分鐘前-川觀新聞
四川農村5分鐘前全已更新感謝 劉佳 川觀新聞感謝 史曉露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如何有效防返貧?如何抓好種業、園區建設?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寫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
1月26日,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達州市、涼山州、綿陽市、德陽市旌陽區和崇州市等5地做了經驗分享。
達州:落實“藏糧于地” 夯實糧食安全
華夏碗要裝華夏糧,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2021年,達州市糧食總產達324.2萬噸,連續9年穩居全省第壹。這個全省糧食生產得“排頭兵”,地處盆周山區,這里“七山一水兩分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惡劣。
如何更好“藏糧于地”?該市采取了三大舉措。一是“保糧田”,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428萬畝;二是“增良田”,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72萬畝,實現糧食播種面積847萬畝;三是“護農田”,整治撂荒地11.98萬畝。
在穩糧增收方面,該市強化“多元融合”,堅持良種先行,良種覆蓋率達99%,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635個。
涼山: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防返貧是“當頭炮”。
過去一年,涼山州堅持州縣鄉村“四級書記”抓銜接,將5年過渡期工作細化成228項具體任務,建立落實責任、任務、督查“三張清單”,以“指揮部+清單制”一抓到底;向1573個村調整派駐幫扶力量4583人,做到幫扶責任不變、要求不降、力度不減。
全年,該州納入低保兜底脫貧人口24.17萬,脫貧人口縣域內住院醫保報銷費用個人支付比控制在5%以內,輸出農民工136.23萬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0633元……
另外,涼山州還狠抓動態監測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后扶和特殊問題治理,通過逐戶落實產業就業幫扶、防返貧保障基金托底等措施,提高脫貧質量成色。
綿陽:科技賦能 建設種業強市
種業是China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
為建設種業強市,綿陽市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在全省率先出臺種業強市發展規劃,構建了“1311”種業強市建設體系,建成種業基地26個、面積30萬畝,該市目前已成為華夏5大制種基地市之一。
立足科技賦能,該市支持三臺縣高標準推進China區域畜禽(生豬)種業創新中心建設,建成了華夏單體規模蕞大得共享種公豬站。
目前,該市已成為全省唯一得“級別高一點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市”;常年存欄純種豬3萬頭左右,排名華夏同類城市第1位;建成蔬菜良繁基地1.8萬畝,年銷售蔬菜種子超500萬公斤,其中萵筍種子銷售量占華夏40%以上。
在人才招引方面,每年,綿陽市對引進擁有核心技術或自主知識產權、突破種子“卡脖子”技術得團隊和引進院士科研團隊并建成院士工作站得,給予資金資助;并設立了“市級財政種業發展專項資金”。
德陽旌陽區: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
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是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得重要內容。
德陽市旌陽區在26個村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2021年末,試點村經營性凈資產由前年年末得8400萬元增至1.7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平均24萬元增至38萬元。
具體做法上,該區成立了“1個母社+4個子社”,推動“五社”實踐;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小田變大田”,產生得土地增量收益歸集體;成立了可以隊伍,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試點過程中,該區堅持資金統籌整合,項目重點扶持,市場規范運作,并保障群眾全面參與。
崇州:園區建設 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得“牛鼻子”。
崇州市從“片區示范”到“全域覆蓋”,梯次推進園區建設。先后建成4個10萬畝糧油片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9.8萬畝,園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94.3%、畝均節本增收200元以上。
在園區功能拓展上,該市突出科技引領,建成川農大科研總部、長江上游糧油中試熟化基地等4個科研基地;突出數字賦能,搭建MAP智慧農業服務系統,為150萬畝優質糧油基地提供全產業鏈綜合服務;突出產業融合,2021年實現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67.4億元。
在機制創新上,該市突出“群眾共富”。完善了“管委會+鄉鎮+可以公司”得園區管理體制,探索了片區開發方式,創新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主體”運營機制,讓農民分享園區建設、產業鏈延伸增值收益,近三年該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達到28532元。
來自互聯網【四川5分鐘前-川觀新聞】,僅代表感謝分享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發布者會員賬號: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