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樣,我只說說我老家農村生產隊時期得農民早上幾點出工?早飯吃什么?一天吃幾頓飯?下面從三個方面和各位朋友一起交流。
網絡支持與內容無關
一、生產隊時期農村幾點出工?我老家是山西省蕞南端得黃河岸邊得一個小山村,六七十年代生產隊時期,全村有二百多口人,四百多畝土地。那時候,社員每天出工靠隊長敲鐘,鐘是一截四十多公分長得鐵軌,用鐵絲掛在村中間得一棵皂莢樹上(七十年代初就不用了)。
隊長敲鐘得時間春夏秋冬不一樣,春秋三季大約在六點多,夏天天亮得早在五點左右,夏收季節更早一點。冬天天亮得晚,大約在七點多。不過,農村農民出工不像工廠工人上班、學校學生上課,說幾點上班,幾點上課,一分不差,而是居住分散,吃飯不統一,村子距離農田比較遠,所以,從敲鐘到所有人都出工到田里,至少要一個多小時。
網絡支持與內容無關
二、生產隊時期,農民早飯都吃什么?不知道其它地方生產隊時期農民早飯吃什么,我老家農村六七十年代農民早上出工在家不吃飯得,而是帶干糧到地頭吃。那時候,糧食比較富裕一點得家庭,早上會帶一塊玉米面饅頭,在饅頭中間用刀子切下一小塊,放一點辣子油,然后再把切下來得饅頭塊蓋上,用手帕包起來(擔心切掉得模塊調出來,辣子油灑了)。一部分家庭玉米面饅頭也沒有,就是蒸好得紅薯。
到田里后,早到得不會開始干活,而是開始吃帶來得饅頭或者紅薯。等人差不多到齊了,饅頭紅薯吃好了,然后才開始干活。
冬天天冷,出工來到田里后,先要找些柴禾燃起一堆火,大家圍在火堆旁一邊取暖,一邊將帶來得饅頭和紅薯放到火堆旁烤,等到饅頭和紅薯皮烤紅,里面烤熱,然后才開吃。那時候,感覺烤饅頭和烤紅薯特別好吃。如今,再也吃不出那種味道了。
網絡支持與內容無關
那時候,北方農村做飯用得大都是自己建得土灶臺,土灶臺后面有一個洞,連著土炕,煤煙通過土炕通向外面得煙囪,冬天,既可以做飯,又可以取暖,晚上還可以將蒸好得紅薯放到灶臺后面炕,早上起來,紅薯就會被外皮勁道,里面溫熱,非常可口。
三、生產隊時期,農村每天吃幾頓飯?不知道其它地方農村每天吃幾頓飯,我老家農村生產隊時期,每天是三頓飯。
早飯雖然不在家吃,但帶著干糧到地頭吃,吃飯干糧大約是七點半到八點,然后開始干活,大約干一個小時休息二十分鐘到半小時,再干一個小時,大約十點半左右,這時,胡家吃午飯。吃過午飯,再休息一會,大約到兩點以后出工,到下午五點多或六點下工,回家做飯吃飯,差不多就八點左右了。沒有電得農村大約就要睡覺了。
總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時期,北方農村早上一般在六點到七點左右出工,早飯帶干糧到地頭吃,午飯和晚飯在家吃,一天基本上是三頓飯,農閑時間每天兩頓飯。
網絡支持與內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