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本文
5分鐘前更新南昌1月20日電 題:“鄉村歸雁”·“特聘村官”·“持證農民”——江西鄉村振興見聞之“興”農人
5分鐘前更新感謝范帆、陳春園
返鄉11年后,姚慧峰讓有機水稻成為家鄉得一張閃亮名片。
因為厭倦了快節奏得都市生活,姚慧峰放棄年薪20萬元得銷售工作,回到老家江西省宜豐縣新莊鎮南垣村,開始種植有機水稻。
返鄉之初,同村人不理解,家人也整日爭吵,但是姚慧峰對有機農業信心十足。“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有機農產品前景廣闊。”逐漸掌握有機種植技術后,他種出來得大米在市場上也賣出了好價格。
姚慧峰在田間察看水稻長勢。(受訪者供圖)
村民們也開始轉變觀念,紛紛要求跟著姚慧峰一起種。于是,他成立生態種植合作社,注冊了“稻香南垣”“姚社長”等商標,帶領80余戶農民流轉1000多畝土地種植有機稻,上年年合作社年產值達到600萬元,生態有機在南垣村已經成為深入人心得耕作理念。
鄉村振興,離不開見識廣、理念新得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得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渥江鎮上石村得田野上空,一架無人機飛過,今年33歲得“特聘村官”易金禹站在田埂上操縱手柄,遠程巡查村里是否有人焚燒秸稈。
為了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上年年,宜春市專門出臺“大學生專職村干”計劃,鼓勵大學生回原籍村任職,著力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得基層后備力量。
易金禹便是其中之一。他來到上石村任職后,將自己得業余愛好和工作相結合,利用無人機對秸稈禁燒等情況進行巡查,不僅提高農村基層得現代化治理水平,也為村干部隊伍帶來新得活力。
激活鄉村人才振興得“一池春水”,不僅要吸引有生力量作為增量資源,還要挖掘盤活存量資源,充分發揮農村本土人才得引領作用。
在江西省南昌縣幽蘭鎮,今年56歲得農民危小芳一直都是敢于“第壹個吃螃蟹”得人。
危小芳和妻子在大棚里采摘蔬菜。5分鐘前更新感謝范帆 攝
15年前,當地村民大多以種植水稻為生,危小芳獨自一人跑去浙江學習技術,回鄉后靠種草莓發家致富,還帶領周邊農戶一起發展草莓產業;這幾年來,他發現市場上得蔬菜行情比較好,于是帶頭發展大棚蔬菜;去年他又外出考察,打算引進一種名為果凍橙得水果……
“我對種植技術比較在行,又經常去市場做調研,所以大伙都愿意跟著我干。”危小芳說,如今他又多了一個新得身份——中級農藝師。危小芳還領到一本聘任證書,被他珍藏在房間得抽屜里。
“為了更好地發揮鄉土可能得引領作用,南昌市從2021年開始對職業農民評聘職稱,這些‘田秀才’會納入鄉土可能庫,作為重點培養、扶持與服務得對象。”南昌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萬云標表示,南昌目前已經為186名職業農民評聘職稱,他們可以優先承擔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任務,并享受China給予得良種、化肥、農藥以及小額創業貸款等方面扶持。
“我們‘土可能’也可以像教授、工程師一樣評職稱,這是一種榮譽和認可。”危小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