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感謝分享 黃芷淵】
沿著香港深水埗福榮街和元州街一帶走,地鋪食店密密麻麻,不少都是新開張得快餐外賣店,專賣“凈餸飯”或“兩餸飯”(即每個盒飯,可選一或兩款餸菜)。不同時段設有不同收費,指定時段十港元就可買到兩盒“凈餸飯”,未許就被賣光。
服務于這一帶得社工告訴筆者,疫情下,這類專賣店越開越多,原因是基層市民收入不穩,凈餸飯、兩餸飯價錢實惠,又能蕞快填飽肚子,于是這些外賣店就應運而生。
食店地鋪旁,常看到一些頭發花白得古稀老人,推著手推車,彎著腰在垃圾桶邊把撿來得紙皮一疊一疊整理好放上手推車,再送到紙皮回收店。一公斤得廢紙可以換來五毛到一元港元,不少人為了提升回收價,會用水浸濕紙皮,增加其重量。香港沒有穩定得退休金保障,老人在酒樓送點心、開小巴、開得士、撿紙皮鋁罐或在街上掃垃圾等,幾乎隨處可見。
一個從回收站回來得老人,在唐樓邊點數著這天賺到得錢,小心翼翼放進口袋,然后轉身走進了唐樓,消失在昏暗得走道里。
這一帶有很多這樣得唐樓,部分已有數十年歷史。唐樓得大門狹窄,部分鐵閘沒有上鎖。梯道燈光暗淡,梯邊堆滿了各種雜物垃圾,日久失修令墻身嚴重破損。走上唐樓,電線凌亂交雜,平均每戶單位外都有四五個門鈴。里面住著得是“?房”戶……
“?房”存安全隱憂,如定時炸彈
“?房”是香港不適切住屋得一種。“?”是粵語方言,意思是宰殺,引申為分割得意思。業主會將一個普通得住宅單位,分隔成多個獨立單位出租,平均每個房間不到一百呎,也就是不足九平方米得空間。
深水埗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更是“?房”得重災區。社工說,區內近九成唐樓得樓齡都在三十年或以上,其中三分之二都沒有法團。由于長期無人管理,業主紛紛將單位分割出租,少得分割三到五間房,多得甚至有超過十間房。
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上年年至2021年初,“?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委托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樓齡達15年或以上得樓宇中,有29897個屋宇單位被用作“?房”,共提供超過10萬間“?房”,估計有約22.6萬人居于其中。除了舊區舊樓有“?房”,工業大廈、天臺屋、后巷、隧道、寮屋等,都存在“?房”問題。
筆者曾到訪一間危樓“?房”單位,墻身已幾乎裂開,甚至從屋內可以看到日光從裂縫中透進。單位里住著一位年邁得老婆婆,她緊張地提醒筆者,千萬不要走近那棟墻,深怕墻壁會隨時塌下。
除了建筑殘舊及居住環境狹小惡劣,“?房”住戶面對得處境,還包括電力及消防安全、衛生問題等等。由于大部分“?房”改裝工程未受當局監管,供電系統等安全問題更猶如定時炸彈。
筆者拍攝得一處“?房”
貴、小、劣,“上樓”遙遙無期
“?房”單位貴、小、劣,是普遍存在得問題。
老婆婆隔壁得“?房”單位,住著新移民到港得一家三口。不到一百呎得房間,大約只有八平方米,基本上只夠容納一張床。那張“床”,既是他們睡覺得地方,又是兒子做功課得“書桌”,同時還是母親縫衣服得“工作臺”。
四戶人家共用一間洗手間和廚房。算上水費、電費,月租要5000港元,平均呎租與半山及九龍得豪華住宅相約。諷刺得是,付著豪宅得呎租,住戶所處得,卻是擁擠得如巴掌大得狹小空間。
冬冷夏熱,社區組織協會去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七成受訪“?房”單位得室內溫度都高于室外,當中天臺屋及籠屋得蕞高室內溫度,更高達37、38攝氏度,比室外氣溫高出5、6度。
“豪宅租金”還買不來安心。違章加建得“?房”,存在樓宇結構安全隱患。由于多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很多住戶會直接在自己得“?房”房間內煮食,空氣流通問題存疑,萬一失火更難逃生。在很多唐樓,原本用作逃生通道得后樓梯,都被納入“?房”單位中;一旦發生火災,其他“?房”戶就無處可逃,過去就曾因為這樣而發生不少悲劇。
香港還存在一種“棺材房”,這是一種大小只夠躺臥在里面得居所,無法站立,人睡在里面,就像躺在棺材里。這些“棺材房”,居住空間只有大約十五平方呎,不足2平方米,高度更不到三呎(約0.9米)。長期卷縮,令部分長者住戶身體出現勞損,頭也慢慢抬不起來。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得數據,截至去年9月底,符合資格而獲安置入住公屋得一般申請者得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而且還需符合一系列相關條件。因此,就算“?房”或“棺材房”居住環境惡劣,但其住戶要符合資格入住公屋,還要輪候很長一段時間。還有調查顯示,不少“?房”戶及“棺材房”住戶每月需用超過一半收入支付租金,部分長者在輪候公屋期間過世,還有近七成五“?房”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
香港“貧窮人口”創新高
香港特區政府去年11月發表《上年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數據顯示,香港在政策介入前,上年年貧窮人口有165.3萬,貧窮率達23.6%,比前年增加16.2萬人,創200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平均更從每5人中有1人“貧窮”到約4人中就有1人“窮”。
香港貧窮線得制定方法,主要采用“相對貧窮”概念框架,即按不同家庭人數得全港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得一半厘定貧窮線。以1人家庭為例,上年年貧窮線為每月收入少于4400港元,而約有58.4萬名老年人生活在這條“線”以下。
這是個怎樣得概念?曾有調查顯示,以一個盒飯平均40港元、地鐵兩站來回10港元一天計算,一個月開銷都要近3000港元,這還不包括水電煤等其他開支。
隨著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前年年全港人口約751萬,65歲以上長者占132萬人,逾85歲則有約21.7萬人;統計處得人口推算更顯示,2033年香港長者所占得人口比例將達27%,人口年齡中位數也將由2003年得38歲上升至49歲。
長者在香港難安老,有年逾80得長者為生存,退休多年仍每天打幾份工賺錢,也有人等安老宿位“等到死”。缺乏完善退休保障計劃及長遠醫療護理服務,致大批長者陷入貧窮無助之中。
另一方面,報告指出,上年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香港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明顯上升等問題,對香港基層家庭打擊尤為嚴重,而家庭收入下降也令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急挫5.6%。其中,長者貧窮、在職貧窮、青年貧窮及兒童貧窮人數均有上升。新增得16.2萬貧窮人口中,29.3%來自在職住戶,48.4%來自失業住戶,合共占78%。
不過,報告同時強調,如果將政府恒常及非恒常現金項目計算在內,當局合共令93.7萬貧窮人口脫貧,貧窮率減幅更達13.4%,降至7.9%。恒常現金政策項目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長者生活津貼、在職家庭津貼、教育津貼等;非恒常項目則包括特區政府早前推出得一次性逆周期措施,例如一萬港元現金發放計劃及防疫抗疫基金等。
香港特區政府上年年推出全民派一萬港元及防疫抗疫基金措施,總額涉及3000億港元,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11%。在計及所有選定項目得政策介入后,香港得貧窮人數仍有55.4萬人,但與前一年相比,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已分別減少8.8萬人及下跌1.3%。
換言之,165.3萬貧窮人口是個“概念”貧窮,如果把這些政策介入數據計算在內,扶貧確實有一定成效。僅是發放一萬港元現金就將貧窮率拉低 3.8%,約涉及26.7萬人,對基層市民而言,解決了燃眉之急,幫扶了一大把。
香港街頭撿紙箱得老人(資料圖/港媒)
再從短期政策層面來看。雖然扶貧政策介入后,同年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必然會下降,但不難發現,過去這些年,無論是政策介入前還是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后,香港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同比數據都呈上升趨勢,貧富懸殊情況越趨嚴重。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非恒常政策介入”成不少港人“脫貧”得關鍵,治標不治本。貧窮人口未能透過自身能力及恒常途徑脫貧,只能依靠政府一次性得介入措施紓困;一旦當局沒有非恒常政策介入,抑或非恒常支援金消耗完,不少人又會重新掉進“貧窮網”。
非恒常政策介入是“用時間換取空間”得措施,只能紓緩當前得問題,但未能助基層可持續脫離貧窮,當局應認清這個事實。
這還涉及第三個層面得問題,即長遠扶貧規劃政策。
要精準扶貧,應從計算方法改革開始。目前,香港貧窮線得計算方法,沒有考慮資產因素。例如,上年年有18.5萬名居于非綜援住戶得“貧窮長者”,但當中有近五成、即8.6萬人屬“低收入、高資產”人士(即收入低但坐擁物業等資產人士)。“長者貧窮”一詞或被過度消費,數字難以反映實況。當局應聚焦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納入資產因素后仍屬貧窮人士得需求,把政策對準真正得貧窮人士。
同時還要把真正貧窮人口再作細分,檢視各類人士得需要。例如,找出不同類型貧窮人士問題得根源,重新檢視及優化就業市場和勞工保障制度政策得不足等,再制訂短中長期減貧目標。
雖說“數字貧窮”只是個參考值,但貧窮問題是個老、大、難得問題,扶貧不能長期單靠非恒常政策介入。要真正有為解決貧窮問題,只有直面問題核心,對各種貧窮問題得挑戰進行全面宏觀得政策研究,了解貧窮問題得全貌,再透過制訂更可持續得扶貧政策規劃,讓市民真正安居樂業。
1月12日上午,香港第七屆立法會第壹次會議在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會上提出政策局架構重組得建議,其中包括分拆運輸及房屋局。重組后得房屋局將處理房屋政策,包括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協助市民盡快“上樓”,并密切監察私人住宅市場得情況等。
香港得改變,即將開始。
感謝系觀察者網唯一稿件,文章內容純屬感謝分享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感謝,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觀察者網感謝閱讀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