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萬年輕人把漢服穿出大市場
她們為何愿為漢服一擲千金
曾經披著床單在家里裝扮成“小仙女”的90后、00后,如今長大成為愿意為漢服“一擲千金”的重要消費群體。傳統文化不斷回歸,社交平臺推波助瀾,個性消費時代的崛起,讓漢服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不管是在地鐵車廂還是公園景點,大家對身穿漢服的年輕人習以為常,“奇裝異服”的標簽已經成為過去。
賬單
漢服愛好者撐起十億大市場
一襲纏枝牡丹暗地馬面裙,外罩繡有飛魚紋的銀紅云肩通袖女袍,再配上一對鯉魚蓮花飄帶,這是今年21歲的漢服愛好者小萍為自己置辦的最新一套漢服。“準備穿著這身來迎接除夕,既喜慶又符合傳統。”小萍告訴記者,自己為這套量身定制的漢服花了一萬多元,工期也等了大半年,“為了買這套衣服,我省吃儉用好幾個月,但拿到手真的很開心。”
小萍成為漢服愛好者已有兩年多,目前已擁有四套成套漢服,此外還有單獨購置的裙襖、釵環首飾等。與上一代習慣“旗袍、禮服一件就夠”不同,年輕人在漢服的消費上表現出很強的復購率。據《2019-2021中國漢服產業數據調查、用戶畫像及前景分析報告》統計顯示,2019年,約55.5%的漢服愛好者擁有2到4套的漢服,擁有5套漢服及以上的消費者數量約占15.3%,總體的漢服人均擁有量約為3件。
據統計,2019年漢服愛好者數量達到356.1萬人,同比增長74.4%。目前漢服市場規模達數十億,僅在淘寶平臺上,2019年漢服的成交額就已經超過20億元,年平均增速保持在150%左右。
不過,購置一套動輒上萬的定制漢服在漢服愛好者中仍是少數。艾媒咨詢分析師表示,在價格方面,目前300元到500元的價格占到整個漢服消費的43.1%。“未來兩三年,中國漢服市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銷售額預計將達14.1億元。”
漢服展現出了驚人的商業爆發力和巨大的流量價值,也讓漢服社交APP應運而生。阿里巴巴和虎牙直播最近分別上線了古桃、花夏這兩款漢服社交APP。以古桃為例,除了“百元白菜漢服”、“同袍的漢服日常”等成為熱門話題外,帶有地理位置的“我在南國漢服嘉年華”等也是熱推重點,讓更多漢服愛好者可以發布聚會信息。此外,漢服社交APP還包含一些專業話題,比如漢服科普知識、古風妝容造型、漢服穿搭等。
釋疑
漢服為何越來越熱
2019年,漢服大熱,新增的漢服企業呈井噴之勢。天眼查顯示,截至2019年12月13日,經營范圍內包括漢服的企業有481家,其中就有273家是2019年的新增注冊企業。
漢服為何在2019年火了?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是重要原因之一。“打開抖音,隨便搜一下漢服有關的短視頻,就會覺得小姐姐們真的好美啊!一到下雪天,更是好多穿紅斗篷的妹子出來拍照,看得自己心癢癢,也想買一套。”剛參加工作不久的胡小姐對記者感慨。
事實上,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發稿,抖音平臺上與漢服相關的話題數量有近200個,而排位第一的漢服話題視頻數量就達89.5萬個,累計播放248.4億次;微博平臺上,“漢服”話題的討論量達329.4萬,閱讀量25.7億。而誕生于2004年的漢服吧,如今用戶超過106萬,每天有大量新帖產生。
商家們則積極與一些古風文化IP合作,為漢服共同造勢。記者梳理發現,漢服品牌“花朝記”和《長安十二時辰》聯合推出的大袖儒裙,幾個月里銷量增漲達12倍。淘寶店鋪“流煙昔泠”推出《陳情令》的聯名款,連續3個多月霸榜消費者最愛的漢服前五位。《知否知否》播出后,與漢服品牌“漢尚華蓮”共推14款聯名漢服,上線三周銷量也突破了百萬。
各城市舉辦的漢服文化節也日趨密集。2019年,浙江西塘古鎮、湖南長沙石燕湖等景區舉辦的漢服文化節也吸引了四面八方趕來的漢服愛好者。北京歡樂谷、清涼谷、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也推出各自的漢服文化節。
“在這些漢服文化節上,大家可以盡情打扮,穿著自己最喜歡的漢服出門拍照,不用擔心周圍的人投來異樣的眼光,還能跟同袍們交流,學到更多的漢服知識。”胡小姐告訴記者,自己有好幾套漢服就是特意為漢服文化節置辦的,“現在各地在春夏秋冬都有或大或小的漢服文化節,四季的衣裳也得跟著置辦起來。”
公眾
對街頭“漢服熱”更包容
如今無論是行走在公園湖畔,抑或是商場步行街,不少市民發現越來越多身著漢服的年輕身影正映入眼簾。
“之前去西湖玩,發現天氣好的時候,斷橋邊上好多穿著漢服的年輕人在那里拍照,當時就覺得,配著風景真好看呀!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四十多歲的白大姐對記者表示,她現在越來越接受年輕人穿漢服,“和我們那會兒追求一身熨帖的西服不一樣,如今這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反而更感興趣。”
“早幾年在高中的時候穿漢服,家里人還有人說過奇裝異服,不適合穿著出門逛街。我還記得在上海南京路,我穿著漢服跟同學們聚會,還有人在旁邊討論是不是朝鮮或者日本服裝。”小萍回憶稱。不過,如今,她明顯感覺到社會對街頭“漢服熱”愈發包容,“偶爾聽到有路人夸穿漢服真好看,還會特別開心。”
在胡女士看來,除了審美,自己更看重漢服傳遞出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沉淀。“為什么漢服不能像和服那樣,成為我們中華兒女的禮服?雖然沒必要強制推廣,但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通過漢服理解中華文化,比如各個朝代的漢服形制、穿著搭配背后的禮儀講究。漢服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件衣服,也能承載了我很多精神思考與學習探索。”
本報記者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