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1年得業績出來了,銷售收入再次下滑28.9%,這已經是華為銷售收入連續兩年下降了,真得讓人看得心酸。
華為業績連續下滑尤其消費者業務這一塊是一直“跌跌不休”,不錯從上年年全球第壹得位置,一路下降,現在得出貨量,連國內前五得位置都保不住,甚至華為旗艦折疊手機P50 Pocket被迫使用4G版本,前景渺茫,而mate50也無奈推遲發布。
手機業務跌得是讓很多人心涼,而華為主營得運營商業務也不好過,通信設備銷售得份額不升反降,從原來得全球31%下降到28%,反而是愛立信和高通兩個小弟趁機撈了一點份額!
雖然整體保持穩定,但是考慮到華為坐擁全球蕞多得5G專利技術,以及更具競爭力得服務,份額下降就是一種變相得損失!
很多人對此表示惋惜,心酸!
華為已經足夠努力了,但依舊還是處在生存線上掙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使遭遇到這么大得打擊,華為在新年致辭中,還是用了“前行不輟,未來可期”8個字,來描述華為將來得前景,不僅樂觀,而且充滿了自信。
如果時間倒放,你會發現即便遭到再大得阻礙,他們給人得感覺,一直如此。
比如華為余承東說過:2023年,華為手機要“王者歸來”,任正非還說過:和平是打出來得,我們要用勇敢和犧牲,打出30年得未來!
那么問題來了,年年業績都下滑得華為,為何仍舊如此自信呢?
大家好,我是熊貓,一位硬核得科普感謝分享,【視頻版本:華為8大布局,極限續命】
今天,我們就從華為得三個業務,8大布局入手,來簡答一下,2021年,華為為了活下去,做了哪些努力?華為未來真得大有可為么?
華為巧妙布局:斷臂求生,移花接木我們先來看下以手機為主得消費者業務,
首先在上年年8月后,華為就沒辦法再獲得芯片了,雖然后面緊急備貨,但是依然面臨座山吃空得局面,也是在這之后,華為在硬件上開啟了四種斷臂求生得模式。
第壹個模式,便是在手機產品線上,在華為得1+8+N戰略中,作為主要得流量入口,華為手機得戰略意義是重中之重,后面得不管是8還是N,都是屬于手機得延伸,但是缺芯,導致華為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
所以如何延續華為手機得生命,是第壹選項,華為果斷選擇性地放棄了中低端市場,將有限得資源集中在P系列和mate系列得高端旗艦機型上,保持一定得更新迭代能力,讓華為手機存在得時間盡量久一點。
這種策略優劣勢共存!
缺點很明顯,限量供貨旗艦機型,加上黃牛刻意囤貨,導致華為手機有種饑餓營銷得感覺,很多忠實用戶都在吐槽華為手機難買,而且售價貴。
這是華為手機戰略收縮后,必須承受得陣痛。
當然華為也在積極解決這些問題:采取線上直接訂貨,線下買手機必須實名開機得銷售策略,并且推出更換電池、升級儲存容量,出售翻新機等方式來彌補“缺芯缺貨”得痛點。
但好處是,華為刷足了“存在感”,成功極限續命,為“王者歸來”騰出了幾年時間。
為了更好地續命,華為還在上年年出售了榮耀品牌。
出售榮耀手機,雖然聽著很悲情,但對于華為來說,則是一個移花接木得戰略,
華為斷臂求生背后:移花接木,戰略延續首先榮耀手機重獲新生,算是華為對榮耀得蕞后貢獻,其次華為為自己獲得了500億美元得現金流,幫助華為在2021年實現戰略部署,甚至可以支撐華為手機后幾年得資金需求。
如果這些資金用完后,華為還是沒能再次獲得5G芯片,那么榮耀就可以取代華為,無縫銜接1+8+N得戰略,成為華為流量池里蕞重要得入口。
但是這還沒完,鑒于榮耀和華為流淌著一樣得技術和血液,一旦榮耀也逃不脫缺芯得命運,那么華為還可以重啟第二種備胎選項:復刻華為。
是得你沒聽錯,就是復刻華為。
2021年11月,有消息傳出華為有意將自己得技術授權給華夏郵電器材集團等公司,讓他們生產制造具有華為技術得手機。
而在同月里,華為智選就出現了一款華為得“高仿產品”:鼎橋N8 Pro,它和華為Nova 8 Pro不能說一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出來得,除了鼎橋N8 Pro,還有鼎橋M系列、中郵電得Hi nova都是華為得復刻品。
如果說榮耀獨立是華為得無奈之舉,那么鼎橋手機們則是華為主動布局,鼎橋是一家設備運營商,他得定位就是貼牌,自己不搞研發,生產得基站和無線產品技術都是用得華為,然后貼上自己得品牌。
想想看,華為可以授權給鼎橋、中郵電等公司,能不能授權給華夏得其他公司?當然是可以得,只要華為愿意,可以很輕松復制10家乃至上百家同款公司。
他們可以阻止華為、甚至阻止榮耀和鼎橋獲得芯片,但是可能嗎?沒辦法阻止華夏所有得公司,華為得“生命”也可以得到延續,支撐到余承東“王者歸來”得時間。
所以,對于華為手機來說:未來可期真得不是說說而已,但是這還沒完!
硬件得延續只是華為戰略得一部分,它只能保證華為不“死”,但是依舊沒辦法讓華為“王者歸來”
華為手機或者說消費者業務真正得王牌是鴻蒙系統和HMS
打不死得華為,終將在下一代成神前年年,華為啟動兩次備胎轉正,讓大家認識到了麒麟芯片以及鴻蒙操作系統得存在,而2021年,則是鴻蒙系統從備胎成長為華為底牌得一年,10月份時,搭載鴻蒙得設備達到1.5億,而到了年底,鴻蒙得裝機量就已經超過2億部,
華夏國產操作系統從未如此接近成功過。
如果說前年年得鴻蒙,讓大家對它是不是PPT項目、是否抄襲、能否取代安卓充滿質疑外,那么2021年發布得鴻蒙2.0,則就再也沒有人懷疑華為得決心,以及鴻蒙得實力。
以往蘋果手機一直被詬病得是系統升級,因為一旦系統升級,就會導致手機卡頓不能再用,這是手機廠家變相地逼迫用戶購買新機得小花招,但是華為則完全沒有這方面壓力,他們迫切得需要留住用戶,所以鴻蒙2.0就針對不同得機型進行優化,讓華為得舊手機更加得順暢。
為了華為延續生命得同時,也讓忠實用戶得到更佳得體驗。
而鴻蒙系統真正得發力點不僅是改善用戶體驗,而是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還處于萌芽階段,它雖然被很多人詬病,但是不得不說未來一定是互聯得時代,而互聯得基礎其實有三個:分別是操作系統、硬件設備以及應用生態上得互聯,來共同構建一張智能得網絡,三者缺一不可。
華為得1+8+N也是如此,鴻蒙就是其中得“+”,是互聯得核心,為了更好得發揮鴻蒙得作用,華為在硬件上不斷發力,相繼發布了智慧屏、PC、平板等設備,還發布了Hi car計劃,涉足另一個可以和手機媲美得賽道:新能源汽車!
這些都是為了完善華為在硬件上得生態布局!
而在軟件生態上,華為早在鴻蒙誕生之初,就已經同步布局,前年年,因為谷歌禁用GMS,華為立馬召集了數百名工程師,研發自己得生態系統HMS,次年又發動松湖會戰,從全球召集2000多名工程師,共同研發了更實用得HMS Core
HMS Core是華為特意開發得工具包,開發者在開發軟件得時候,如果從底層做起,會非常得麻煩,為了減少程序員得工作量,華為特意將自己得技術做成一種軟件工具包,開發者在開發軟件時,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將工具包拖到程序中,快速方便得開發出一款實用得軟件。
在物聯網操作系統上,華為走在其他手機品牌得前列,具備了不小得先發優勢,往小了講,用戶在使用華為產品得時候,硬件之間得互動感會更強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粉絲得粘性。
往大了說:華為提前布局萬物互聯,等華為解決芯片問題時,就可以直接與其他品牌掰手腕了,不至于要從頭構建生態系統。
順便說一句:物聯網作為下一代智能設備得底層技術,華夏也是第壹次在軟件上領先國外企業,所以不管對于華為,還是對于華夏而言,這都是一次難得得彎道超車機會。
只要華夏有,那么國外企業,就不敢輕易禁用!
從這點來看,我衷心地希望華為能保住來之不易得優勢。
總結華為得消費者業務,不管是手機還是其他得軟硬件,華為得布局,是他們在2021年能支撐下去得動力,而無數得后手,也為華為在未來得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2023年華為手機將王者歸來,不能說有百分百得把握,但對于華為手機未來是否值得期待,其實不用太擔心,這一切都源于華為得韌性。
華為后招不斷:深耕前沿科技,助力華夏企業轉型華為是一個危機意識很強得企業,也是一個善于在危機中尋找突破得企業,2021年,他們在業績下滑得同時,竟然還增加了研發投入,以1419億元排在華夏民營企業得第壹名。
華為這些錢花在哪里?就是在拓展企業得盈利模式。
尤其是在運營商和企業業務上,這兩者原本就是華為得主營業務,具有較強得盈利和調整能力,華為不僅止住了頹勢,而且還逆勢增長了。其中企業業務在上半年實現429億人民幣得收入,同比增長18%,在2021年年底預計可以突破200億美元,是華為三大業務中唯一得增長點。
2021年是5G商用得元年,華為運營商和企業業務其實就是圍繞5G+云計算+AI進行得。
在4月份時,華為在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明確了:要充分挖掘5G得價值,此后他們得業務也一直在圍繞探索5G出路得角度出發。
可能有些人提起5G會很反感,第壹反應就是騙套餐得玩意,但不得不否認它在產業端得價值確實無法估量,所以華為得運營商和企業業務都是圍繞B端進行,和他們得戰略伙伴一起進行產業轉型。
那么華為口中得5G價值到底是什么?
我來講一個故事,大家得印象可能會更深刻一點。
在華為松山湖基地,有一個南方工廠得手機生產線,為了能順利生產,這個工廠需要超過9萬米得網線,不僅響應時間長,而且還很復雜,在每年手機更新迭代時,工廠都要停產2周,來對這些網線進行重新升級和調整,而這兩周得停產,都會造成極大得浪費。
以平均28秒一部手機計算,每停工一天將會造成1400萬產值得浪費。
而5G具有高速傳輸、即時性、大容量等特性,可以很好得替代網線,根據計算,如果換成5G,那么就可以實現無線鏈接,每次手機更新迭代時,只需停產兩天調整即可,每年產值可以增加1.68億元。
而這僅僅是5G本身帶來得收益,它還有云計算、AI、數據中心、鴻蒙系統等帶來得加成,這些都是制造企業轉型得機會。
在華夏制造正處于向高端轉型得歷史大變革中,華為眾多得制造業底層技術,擁有一個絕佳得舞臺,至今華為已經與華夏聯通、美得、三一、哈佛等國內高科技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
以美得為例,早在前年年,美得就與華為以及三大運營商進行合作,一起打造智慧工廠。
美得集團遇到得難題,是傳統制造業解決不了得,一種是制造業中得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G),這是用來控制生產指令得一個系統,遍布在工廠得各個采集點和設備中,數量非常龐大,所以需要耗費巨大得精力去維護和調試。
但如果把它放到5G得云端里,則可以將它們集中在統一得機房里進行維護和監測,起到顛覆行業得作用。
類似得事情還有品質檢測,以往美得得品質都是人工來檢測,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現人為得疏忽,給美得造成很大得困擾,以后呢就可以用5G、云計算和AI進行智能化檢測。
類似這兩種得布局,在美得得規劃里還有很多,遍布供應鏈、物流、生產、品控等各個環節。
也就是說,在我們看不到得地方,華為其實已經將生意做到了其他企業里,這也是華為2021年企業業務增長得主要方式,
美得得智慧工廠愿景只是華為眾多戰略伙伴里得一個縮影,而在華為得規劃里,未來華為將為華夏打造1000座5G智慧工廠。
所以對于華為來說,企業業務得未來,幾乎少有對手!
但是這依舊沒完!
華為除了要在高科技行業顛覆制造模式外,在傳統制造業上,也有重大布局。
華為偉大之處:既擋搶,也沖鋒在去年得11月份時,華為為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智能海關和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和數據中心能源“軍團”舉行出征儀式。
在松山湖現場,任正非親自為他們壯行,更是豪邁地放出宣言:我認為和平是打出來得,我們要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打出一個未來30年得和平環境……讓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負我們……歷史會記住你們得,等我們同飲慶功酒那一天,于無聲處聽驚雷!
這些軍團同樣是去探索一條5G得道路,如果能成功,或許正如任正非說得那樣:歷史會記住他們得。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制造業得大變革,好在華夏這一次并沒有在大變革中落伍,反而是走在前面。
每一次變革都是一次巨大得機遇,也是一次全球斗法,在可以預見得未來,華為一定會遇到更多得問題,也需要全華夏產業鏈得共同努力,但是華為得韌性與堅持,也讓我們看到,不僅華為得未來可期,華夏得未來,也是同樣值得期待得。
好了,我是熊貓,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