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9日電 (艾慶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海敬表示,處理臨夏磚雕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關系,需關注手工藝現代處境,讓古老技藝融入當代生活,激發市場,是當下臨夏磚雕保護發展面臨的最急迫問題。
臨夏磚雕集磚瓦材料生產、雕刻技藝傳承和建筑藝術表現于一體,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臨夏磚雕藝人創作時手部特寫。(資料圖) 徐克榮 攝甘肅官方8日發布《甘肅藍皮書·臨夏回族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2020年)》指出,臨夏磚雕工藝者趨于老齡化現狀,帶來雕刻手工藝“高危化”“脆弱化”。
“學習磚雕技藝耗時長、體力消耗大、生產效率低。”《藍皮書》分析原因稱,如想成為工藝大師需要耐得住幾十年寂寞去研習,加之其從業人員屬弱勢群體,導致當代年輕人寧愿外出就業而不愿學習手工技藝。
近年來,臨夏州官方將臨夏磚雕作為百億元產業重點扶持培育,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出臺了促進磚雕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2008年以來,磚雕項目傳承人和民間資本進行企業化嘗試,將散落在民間的磚雕匠人聚集起來,形成集聚效應。臨夏磚雕由個人化轉向群體化的經營模式,使得磚雕產業在市場經濟中快速發展。
圖為臨夏磚雕實景圖。(資料圖)臨夏市融媒體中心供目前,臨夏州有10多家磚雕生產企業,10多家個體作坊,從業人員上千人。
“臨夏磚雕知名度不斷提升,但仍存在傳承人研發能力弱,創意設計不足,經營理念落后等問題。”海敬坦言,目前,磚雕公司和廠家承接的大多為零散禮品訂單,產業化意識還不夠明顯。而這種“凍結”式的保護模式,只會使傳統手工技藝資產與時代脫節,極可能導致磚雕傳承的通道越來越窄,社會影響力愈來愈低。
“就手工藝自身來講,要實現產業化,必須是科技研究、創意設計、管理經營等協同發展。”海敬認為,政府和企業可利用互聯網平臺,把磚雕和金融、教育、展會等多種模式整合起來,融入生活,逐步形成磚雕保護和產業化展示平臺、對接交易平臺等,最終形成相互支撐的臨夏磚雕產業綜合性平臺。
同時,政府應建立投融資渠道,增強多方對其產業發展信心,并尋求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契合,支持建設磚雕特色村鎮、農家樂、體驗館等;在新農村、易地搬遷等規劃建設中優先推廣應用臨夏磚雕;依托非遺保護政策建設磚雕博物館、產業園及文化研究中心;加大磚雕城市建設,從而擴大銷售渠道和規模。
“還需注重塑造磚雕藝術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海敬表示,可借助外來設計團隊,為磚雕產業進行全新打造,重塑工藝市場價值,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推動臨夏地區的民族文化產業升級和產業創造性轉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