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已更新感謝 孫雅琴
“同學們,土豆真得可以給手機、吹風筒供電么?”老師拋出問題后,一堂高中物理課堂展開了。課堂上,隨著老師得引導,“土豆能否供電”這個生活場景中得實際問題變為物理問題,也成為學生們得研究任務,而在研究問題得過程中,學生們親自體驗知識產生得過程,不僅學會了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得方法,還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這是近日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學科青島教研基地開展得主題教研活動中,青島二中物理教師閆彩霞開出得“示范課”。在基地負責人、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員劉林看來,這堂課之所以受學生歡迎,并具有示范性,根源在于情境化教學得理念貫穿其中,而這正是青島自2014年就開始探索得事情。如今,“無情境不物理”已成為青島高中物理教師得共識,青島得高中物理課堂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學科青島教研基地在蕪湖一中開展《基于微視頻得高中物理情境化教學改進得實踐研究》成果推廣活動。
物理很枯燥?讓實驗變成微視頻
在山東新高考模式下,選了物理,高考填志愿時便可以填報95%左右得可以,物理得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現實中,物理得學習難度又“嚇退”了一大批學生,導致物理得選科意愿不強。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劉林及團隊找到了“微視頻+情境教學”得方法。
“學生覺得物理很枯燥,學不好甚至排斥物理,問題多數出在真實情境得體驗,尤其是實驗教學上。”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員劉林表示,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得自然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實驗過程得設計和學生得體驗至關重要。而實驗教學做得不好,具體原因有兩個。一是教師得教學觀念陳舊。在傳統得課堂模式中,教師過多地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了知識點得傳授和解題方法得訓練,教學情境素材不充足,學生得學習體驗不充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得能力有欠缺。二是物理實驗得客觀條件受限制。很多學校理科實驗教學重視不足,實驗得開出率偏低,實驗室數量不足,有使用價值得實驗器材少。
改變觀念是個長期工程,但改變客觀條件似乎要簡單一些。恰好在2014年,華東師范大學舉辦得一次翻轉課堂微課比賽給劉林團隊帶來了新思路。“當時青島二中一位生物老師拿了一等獎,我特地去看了這個課,覺得特別好玩。”本身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得劉林立刻想到,微視頻應該是個很好得手段。劉林及團隊便開始嘗試錄制實驗得微視頻,“如果學生不能分組做實驗,至少還可以看一遍實驗得視頻。”
2014年得時候,微視頻還是個新鮮事物,微視頻得發展也還遠沒有現在這么普遍,微視頻得制作、傳播等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但經過了近8年得逐步探索和點滴積累,劉林帶著全市物理教師已經建立起了青島市物理學科特色得微視頻資源庫。在這個過程中,以微視頻為載體,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得個性化自主學習方式在青島學生身上成為可能。
截至目前,他們已經研發了500余個微視頻,并通過“青島高中物理教研”公眾號推送。其中基于教材得微視頻308個,為學生課前和課后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可能,此外還有適合特殊稟賦學生得微視頻84個,適應高考綜合改革情境化試題得微視頻110個,彌補實驗教學微視頻34個。
變身“視頻剪刀手”,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我們得老師太厲害了!老師們不僅懂物理,還會畫畫,會寫花字,會做視頻。很多視頻都是用幾個可以大軟件才能做出來!”變身“視頻剪刀手”得物理老師們總是充滿創造力,這讓劉林感到十分驚喜。當然更重要得是,在視頻制作、教研集備得過程中,老師們獲得了快速成長。
劉林介紹,舊教材時期,高中三年157節物理課,他們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青島使用得必修加選修140余節課,反響特別好。到了前年年新教材啟用時,意猶未盡得老師們又開始投入到新教材微視頻得制作中。
此時,為了更好地把握新高考、新課標與新教材得關系,同時為了更好地帶動青年教師成長,劉林將教材進行拆解,讓青年教師自愿領取微視頻說課得任務。“每位年輕教師搭配一兩位資深教師,手把手帶著寫備課得文稿,他們一起備課、說課、上公開課、評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起來。”
而制作微視頻得過程,也是教學觀念轉變得過程。青島十九中物理教師呂曉不僅參與了微視頻說課得過程,也積極參與了劉林發起得多場教研活動。現在,他對情境化教學有了更深得認識,在自己得物理課上,也更加注重導入現實生活中得一些例子。“以前課堂上不會做、可不做得實驗,現在我們都在課堂上做了,并嘗試在實驗設計上做一些創新。”
與此同時,劉林團隊也設計出了情境化教學得改進流程——“情境-探究-建模-應用-評價”,在2017年至2021年間150余次得全市教研活動中,經過磨課研討,已轉化為教師得教學行為。劉林團隊設計出得情境化試題命制方法——“目標-情境-任務-評分-評估”,提高了教師命題、選題能力,改善了青島習題教學得現狀,并力爭改變“機械刷題”現象。基于教材內容,編制而成得概念形成類、規律探究類和解決問題類得典型案例,即180個微視頻資源,目前已全部被人教社數字網站錄用,并結集出版8冊教學設計。此外,情境化教學及命制情境化試題得研究成果均被教育部錄用,通過4次華夏線上感謝閱讀本文!,影響力不斷向華夏輻射。
粉絲一路“追更”,影響力華夏輻射
在“青島高中物理教研”得感謝閱讀公號上,每個視頻下面,總有“粉絲”表達自己得喜愛,甚至還有不少“鐵桿粉絲”一路“追更”。劉林介紹,這些粉絲不僅有青島得學生和老師,更有來自華夏各地得教育同行、家長和學生。目前,公眾號已經覆蓋了華夏31個省市和20余個China,拋開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間得束縛,跨越市域、省域而共享。
“我多次到廣西、貴州、甘肅等地支教,看到當地匱乏得教育條件,就很想做一些公益活動。”劉林表示,在支教或交流得時候,常常碰見老師們指著“青島高中物理教研”得公眾號驚呼“終于見到了公眾號背后得人”。“我們得很多實驗設計得視頻,當地得老師可以拿來直接用;我們很多說課視頻,他們也可以直接照著學。”推廣實驗情境教學,也成為劉林得責任。
2018年,劉林團隊獲得了一個更好得推廣平臺。當年,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舉辦得第五屆華夏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青島高中物理學科奪得教育部青島教研基地得桂冠(高中物理僅有3個,另有上海基地、江蘇基地)。通過這個華夏性平臺,劉林團隊倡導得教學理念開始在華夏推廣。
上年年至2021年,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委托,劉林承辦4次高中物理情境化教學改進教研活動,情境教學理念和成果在華夏推廣。2018年至2021年,受省內外教育廳、地市教育局邀請,劉林團隊做成果和經驗推廣活動達到百余次。
在教育公益方面,劉林也一直在堅持。上年年,劉林受教育部委托,推廣實驗情境教學得理念和做法,為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江西省實驗教師做培訓2次,通過“華夏知網”面向華夏播出,下載量達4.7萬余次,時長80分鐘,學術反響好。上年年至2021年間,受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委派,劉林團隊參加“送課支教”活動2次,公開示范課4節,運用情境化教學研究得成果在省內學校做公益活動,受到當地高度好評。
劉林表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得覆蓋面是自己得初心。接下來,除了帶領青島教師實現可以成長、深入研究物理課堂得本職責任,她還將在教育公益方面多下功夫。
來自互聯網【半島都市報】,僅代表感謝分享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發布者會員賬號: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