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周世玲)一篇認為“淡水魚王”白鱘已功能性滅絕的論文,引發了對這一物種生存狀態的關注。這篇論文認為,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
對此,今天(1月3日)中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通過官方微博表示,2020年6月將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非營利環保機構。
論文稱白鱘功能性滅絕
2019年12月下旬,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論文,這篇論文認為中國特有的物種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功能性滅絕。
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第一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輝。1月3日,新京報記者分別聯系兩位作者,未獲回應。
這篇論文表示,2017至2018年的全流域調查,沒有發現一個活的白鱘。論文認為,根據1981年至2003年間發現的白鱘數量,研究人員估計滅絕的時間是到2005年,不遲于2010年。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中午12時許發布消息,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2020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list)并正式發布評估結果及相應的級別調整。根據目前初步的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
公開資料顯示,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是長江水系和我國近海特有的魚類。此前的研究顯示,2003年后,這一物種的蹤跡再未被發現。
2003年后再未被發現
公開資料顯示,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是長江水系和我國近海特有的魚類。記錄在案的最大標本總長度超過7米。它是一種掠食性魚類,通常被認為是溯河魚類。
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過度捕撈和棲息地惡化,其數量急劇下降。
安徽省銅陵市長江豚保護協會會長張明浩介紹,白鱘是在海里長大的洄游性魚類,洄游是為了在淡水里產卵。人類活動包括航運、違章捕魚等都會對其繁衍和生活產生影響,人工建成的建筑也會阻礙它的繁衍。
1988年,白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于2006年被IUCN列為嚴重瀕危物種,但其數量的下降并沒有逆轉。張明浩解釋說,當時對白鱘保護沒有足夠的重視,資金、設備、科研人員也都沒能達到現在的水平。
2016年,危起偉和張輝合作發表了一篇有關搜尋長江白鱘的論文,這篇論文顯示,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分別在南京和南溪附近意外發現兩頭白鱘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觀測報告。
在2018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危起偉表示,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新京報記者 劉名洋 周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