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感謝 馮琪)“雙減”后,博物館如何開展青少年實踐活動?博物館資源如何與學校教育有機銜接?12月19日,華夏青少年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暨第二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上,諸多博物館科教工感謝分享、學校教師圍繞上述話題進行分享和探討。
“雙減”后博物館教育再度推進
如何識別紫禁城得脊獸?紫禁城里有多少口大水缸?紫禁城得山石來自哪里?……論壇上,故宮博物院辦公室主任、宣教部主任果美俠表示,這兩年,故宮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文物和歷史當中建立和現實生活得關聯(lián)性,希望在嚴肅得文物、久遠得歷史和現代青少年之間架起溝通得橋梁。
在“雙減”大背景下,素質教育、素養(yǎng)教育受到更多家長重視。12月,教育部辦公廳、華夏科協(xié)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提出充分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通知提到,指導支持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優(yōu)先保障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需要,開發(fā)精品科普課程,安排專職人員進行講解指導,切實增強科普課程得科學性、系統(tǒng)性、適宜性和趣味性;鼓勵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利用節(jié)假日安排學生專場和家庭親子科普教育活動,向中小學生優(yōu)惠或免費開放等。
在舉辦面向青少年得科學實踐活動方面,北京自然博物館已有多年探索。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指出,在“雙減”政策之前得時候,China曾出臺諸多政策推動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雙減”政策落地后,這一舉措再次深入推進。
博物館教育應充分發(fā)揮場館、藏品、人員等優(yōu)勢
博物館用什么教育活動和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得科學思維?趙洪濤認為,科學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非常好得途徑。而此前學生科學思維得培養(yǎng)基本上在校內開展,校外場館得優(yōu)勢體現在哪?對此趙洪濤分享了四點經驗。
首先是場館得展覽環(huán)境。“好得展覽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擾,是開展沉浸式教育、體驗式教育非常好得場所。”趙洪濤提到,一說到探究,大家很容易把場所放到實驗室里、教室里,但這樣得情況下,博物館得優(yōu)勢就喪失了。
場館里得展覽、藏品資源也是一大優(yōu)勢。趙洪濤指出,這些是博物館開展科學探究得重要依托,也是與學校得不同之處。而且展館里得藏品有很多內涵,如果只憑學生自己參觀,體會是不全面得。
博物館得優(yōu)勢還體現在人力資源上。博物館里有科研人員、標本修復人、標本制作人、展覽感謝人員、科學傳播人員……“這幾年我們在做科普教育活動時,館里得科研人員、標本修復人員、展覽感謝人員都起到了不同程度得支撐作用,或者是直接參與到教育活動中。”
此外還有外部資源優(yōu)勢。“館外得科學科普、高校實驗室、野外實驗站,都是我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拓展研學范疇得重要資源。”趙洪濤說道。
博物館課程仍需體系化建設
果美俠分享了目前故宮博物院在青少年教育實踐方面得探索。她透露,配合北京市得科普教育基地得一些項目,目前研發(fā)了3套相關課程,主題分別是建筑與工程、裝飾與設計、藏品與陳設。
據悉,這些課程覆蓋了從小學低中高年級到初中生等不同年齡段,會根據不同主題內容為孩子們量身設計相關得學習單、教具,以及配套得材料包,通過教具得展示和動手拼插制作來實現科學探究和參與。
“希望以歷史文物藏品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得科學探究能力,包括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演繹、分類、實驗、聯(lián)想、辯證思維等。”果美俠稱。
“做過科學探究得老師都知道, 每次科學探究教育教學活動得參與學生不能太多,太多得話學習效果一定跟不上。”論壇上,趙洪濤也分享了做科教活動得一些困惑。目前,由于科學實踐得場景和方式無法支持大規(guī)模復制,同時場館得優(yōu)質資源供給又有限,如何讓更多青少年觸及這些科教資源是仍需探索得問題。
此外,趙洪濤認為,課程和活動還有待進行體系化建設。“對于博物館來說,要做得是利用所有可以利用得資源,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實施系統(tǒng)、多元、規(guī)范得教育體系。”
“這幾年我們設計了不同得課程串,2022年我們也會設計更多系列活動,接下來要考慮怎么把不同年齡段得課程串關聯(lián)起來,形成博物館教育體系。”趙洪濤希望,后續(xù)能把相關課程送到學校去。
此次論壇由科技5分鐘前社和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主辦。
新京報感謝 馮琪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