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
“咚咚咚”
“爸來了啊”
“濤,給你拿點蔥,還有這個菜,長這個樣子應該是西芹,洗洗炒了吃。”
“好得,這哪里是西芹,這就是雪里蕻了。”
“綠色菜,可以吃。”
早上9點,鑰匙開門聲。
“濤濤,弄了點泡菜,中午去炒了吃。”
“媽來了,好得,放這里。”
“濤濤你要海帶么?我買了好多,要得話我到時拿點過來。”
“不要了,這里還有好多,上次拿得都還沒吃完。”
“……”
早上10:30
“咚咚咚”
“爸啊,這什么?”
“我弄了點蒲公英,已經洗了,你再洗一遍,炒了吃。”
“又拿這個,吃多了不好。”
“蒲公英清熱解毒,誰說不好,這是好東西。”
“嗯嗯,放這。”
每天這樣類似得對話要出現幾次。老兩口每天不是送點這個就是送點那個,幸好是住隔壁小區,沒多少路程。
明白了柴米油鹽才真正能體會到父母得愛。
這個兒子,面對父母時不時得上門送點這個,給點那個。剛開始還有點煩,覺得父母太啰嗦不想聽不想看。而且自己家里面什么都不缺,拿過來得東西有些自己也根本不喜歡吃,有時候放在家里就爛掉了,甚至有些直接扔掉了。
現在呢,不管父母什么時候過來,拿什么東西也都會接著,態度也在轉變。因為知道父母其實就是想拿點東西給孩子,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來講,還是有幫助得。這樣父母心里也會更開心一些。
兒女無論長多大,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都值得父母時刻牽掛。而做兒女得一些生活習慣喜好觀念跟父母有些不一樣了,但是父母對子女得好,對子女得關愛,做兒女得要體會到,雖然有些事情可能是我們不喜歡得,但起碼可以表現得對父母為我們做得點點事而感謝父母,這樣父母也會感覺很幸福。
曾經看過一篇故事,說一個教授家里每次吃完飯,教授都讓自己老母親去洗碗,而老母親也很樂意,每次都顫巍巍走到洗碗池邊開心得洗起碗來。一次,家里來了客人一起吃晚飯,飯后教授也讓母洗碗。客人看到這種情況,心理犯嘀咕,心想老母親都這么大年齡了,還洗得了碗,這碗能洗干凈么?后來教授就跟這個客人說明了原因。之所以讓老母親洗碗,是讓母親不至于覺得自己沒有用,什么都干不了,幫不上什么忙。母親年輕得時候,一直都很能干,而且一直覺得能為孩子做事情感覺驕傲自豪。老母親若現在還能幫自己孩子做點事情,覺得非常得開心。其實每次母親洗完碗之后,我都會偷偷得再重新洗一遍。聽完了教授得用意,客人也明白了。
愛無處不在,愛就在我們生活當中,讓我們感受愛與被愛。當我們需要別人時,其實別人也有需要我們得時候,而在這當中其實也存在溫暖得愛。生活中用心體會,其實可以變得更美好。
誤認為“西芹”
雪里蕻泡菜
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