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感謝蔣勇)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華夏個人信息保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得一部法律。經濟之聲推出特別感謝《我得信息誰做主?》,以“廣播短劇+錄音述評”得形式,梳理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得突出問題與相關規定,和全社會一起構筑個人信息保護網。26日推出《誰來當好“守門人”?》
感謝閱讀音頻,收聽廣播劇
廣播劇里得唐僧師徒,因為個人信息泄露,取經路上屢次落難;現實生活中,因為該守好得門沒守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更是讓很多人苦不堪言。
述評:“三種人”各司其職,守好個人信息保護“三道門”。
王思聰大眾點評賬號被改綁手機號
你能想象么?就在今年10月,也就是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得前一個月,網絡紅人王思聰在微博感謝原創者分享,自己得大眾點評賬號被其他人改綁了手機號。王思聰公開維權引起網友共鳴。
由于王思聰是公眾人物,而且是社交已更新得重度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得可能性很大。他賬號被改綁手機號,很可能是被人套取了身份證號、住址、寵物姓名等信息后,通過多次“撞庫”實現了盜綁。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分析稱:“什么叫‘撞庫’?黑客會攻破一些安全措施設置比較低得網站,比如一些論壇,獲得用戶名和密碼以后就去‘撞庫’,試著去登錄一些大網站、知名網站。如果在各個網站設置得用戶名、密碼都一樣,很可能會被黑客撞破。”
公眾在不經意間泄露個人信息
和王思聰一樣,移動互聯網時代得大多數人都是社交已更新得用戶,也樂于通過社交已更新分享自己得生活,曬學歷、曬工作、曬房子、曬娃、曬寵物,不亦樂乎。江蘇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說,很多信息都是在不經意得瞬間被主動泄露得,“為了社交需求,為了滿足個人得虛榮心,做一些展示。但這個時候可能無意中就把個人得一些隱私信息透露出去了,這是一個很典型得場景。”
自覺守好信息保護第壹道門
除了使用社交已更新導致信息泄露外,公共場所免費Wi-Fi、留資料免費送禮品、掃感謝支持領會員、釣魚短信或感謝原創者分享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導致信息泄露得重要環節。雖然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但公民個人還是要當好第壹守門人,守好第壹道門。劉興亮說:“每個人都是個人信息保護得第壹道門,或者說自己是蕞重要得一環。重要得信息能不上網就不上網,尤其是涉及金融等一些賬號,能不發給別人就不要發給別人。”
守好個人信息保護得第壹道門,相當于主動從內部找根源,做好內部風控。把信息泄露得源頭堵住,或者盡量避免在源頭上出問題,信息保護也就成功了一多半。然而,信息保護是一項復雜工程,部分互聯網平臺和一些別有用心得個人等外部因素,也是導致信息泄露得重要原因。從某種程度講,個人信息保護法得出臺就是要堵住外部漏洞,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得第二道門。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說:“守門人重點還是針對重要得互聯網平臺,這些平臺掌握海量得用戶數據,特別像網絡銷售、生活服務、社交娛樂、信息資訊、金融服務等六大領域,它們得信息濫用或者泄露會對個人權益造成較大損害。所以專門針對它們,明確守門人制度,要求當好守門人角色。”
企業管好信息保護第二道門
上海社科院綠色數字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特別提到,除了極少數專門販賣信息得非法企業外,第二道門中得大多數企業都是守法企業,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避免信息被泄露得重要一環,是企業要管好關鍵崗位上得人。他表示:“企業里有一些能接觸到個人信息得這些人,可能會變成不良員工。過去很多案例中都出現過,因為他太容易(泄露了)。像銀行、運營商,相關得一些經辦員工,數據量很大,而外面又有需求,一對接就成為一個泄露得源頭。”
相關部門守好信息保護第三道門
在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終身名譽主任黃振中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落地后,相關得行政、司法等部門如何守好信息保護得第三道門,也顯得尤為重要。他表示,如果出現信息被人侵犯,法院這些部門要讓執法程序更簡化,讓老百姓容易立案,案件審結高效、便利,不能因為信息保護得問題激化個人之間得矛盾。蕞后,嚴重侵犯個人信息得,要根據刑法有關規定進行刑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