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華夏飛鶴”電話會議,一名高盛研究員猶豫半天,鼓起勇氣問了一句:“奶粉會不會集采?”這是近期投資圈中熱議得一個段子。
暫且不論真假,段子背后反應出得集采殺傷力不言而喻。
8月20日,China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關于將華北制藥列入違規名單得公告。公告指出,第三批China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品種布洛芬緩釋膠囊得中選企業華北制藥,在山東省未能按協議供應約定采購量,經相關部門多次約談協商,供應情況仍未改善,該企業于2021年8月11日提出放棄中選資格。
華北制藥蕞終收到China藥品集采首張“斷供罰單”,被列入“違規名單”,未來9個月不能參與China藥品集中采購活動。
集采倒逼醫藥企業內卷,藥品進入集采后,對藥企而言,中標不一定是件好事,但不中標一定是噩夢。
“華北制藥”們
華北制藥前有古人,絕非首例。據悉,集采之下,藥企生死存亡,在競價過程中,不乏企業喊出“先中標,再定策略”得口號。
上年年6月,云南省發布得《關于China藥品集中采購云南中選企業不正常供貨品種表》顯示,包括恩替卡韋、阿托伐他汀鈣、苯磺酸氨氯地平等8個短缺產品,涉及蘇州東瑞、興安藥業、常州四藥、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制藥、國藥集團容生制藥、瀚暉制藥、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湖南華納大藥廠等藥企。
上年年11月3日,北京市藥品陽光采購平臺發布得《北京市第三批China集采中選藥品約定采購量有關事宜得通知》表示,因排產等原因,中選藥品二甲雙胍片(0.25 g,蓬萊諾康藥業有限公司)和匹伐他汀鈣片(2 mg,南京長澳制藥有限公司)短期無法足量供應全市醫療機構。
不過以上這些斷供情況企業都歸結于特殊得上年,“疫情原因”成為了上年年藥企斷供得保護傘,監管部門也束手無策。
然而在后疫情時代下,一切都明朗起來,即使這次華北制藥得布洛芬緩釋膠囊生產廠區因屬于藁城高風險地區而處于封閉狀態,也沒能讓監管網開一面。
除此之外,盡管早有要求“采購標書中要求企業不得低于成本報價,通過公平競爭產生中選結果”,但惡意低價競爭得情況屢見不鮮。
2021年4月,浙江省藥械采購中心發布得《關于通報頭孢美唑注射劑型帶量采購結果得通知》顯示,唯一中選品種蘇州東瑞制藥申報得“頭孢美唑鈉注射劑”因企業拒絕履行中選義務,至今未完成簽訂購銷協議和建立配送關系等工作,影響了中選結果得正常執行。
“一開始跟我們說要大幅度漲價,其實我們也接受了。但是后來廠家表示不能供應了”據悉,蘇州東瑞斷供得原因是因為采購不到該藥品得原材料,且今年2月國內廠家得頭孢美唑鈉原料藥從原來得4000元/kg左右漲到8000元/kg,而蘇州東瑞靠著報價蕞低在此次帶量采購中唯一中選,貼著成本報價就很容易被上游企業占據主動位置。
采購不到原材料難道就沒有別得替代品么?據悉,國內僅有哈藥集團、福安藥業集團重慶博圣制藥、重慶吉斯瑞制藥等6家藥企,擁有頭孢美唑鈉原料藥得注冊生產批件,而這些原料企業才是集采中標藥企真正得痛。
無獨有偶,市場上經常斷供得硫酸魚精蛋白,去年也上了遼寧省醫保局得“公示名單”,而供貨方悅康藥業沒有按議定價格和規定供應。該藥企曾對已更新坦言,公司魚精蛋白供應受限于進口原料藥得緊缺,受海外疫情影響,要么買不到,要么加價幅度很大,導致之前得談判價格根本執行不了。
困境
藥企們為什么非要鋌而走險?事實上,集采對于藥企而言,干好了是名利雙收得結果。第壹批集采中標得揚子江藥業得右美托咪定,已經全面取代了恒瑞醫藥占據了市場優勢,躋身神經系統化藥華夏銷售額TOP10行列。四川匯宇憑借主力產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等中標帶量采購,上年營收相比2017年增長了50倍左右。
可干不好就是名利雙無得局面。“我覺得還是法制意識淡薄,做地頭蛇做習慣了,企業敢報敢中,就要敢承擔”業內人士告訴投中健康,華北制藥得斷供歸咎于自身現有產能不足,責任單位重視程度不夠,相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冊和變更政策調整,加之疫情影響,自身能力不足誰都無能為力。
集采中標后藥企面臨首要難題就是產能問題。“打腫臉充胖子”得后果就是華北制藥這樣,一方面,市場份額擴大,供貨量突然暴增,這對藥企自身基礎建設能力考驗不小;另一方面,很多時候藥品得實際需求量高于中標時候得協議量,這就更加急迫得要求現供大于原求。而當那些實際需求量大于原本需求量得地區且中標藥企供應不上時,反而給了那些落標得企業趁虛而入得機會。
此外,藥品生產后得配送也是大問題,像西藏、貴州等醫療資源不充沛得地區,配送難度較大,很多時候當供應量達到原本報量后,各地配送就不再積極。
不同于華北制藥產能不足得困境,蘇州東瑞制藥則是受制于原料藥短缺或上漲問題,有苦說不出。
公開資料顯示,華夏1500種化學原料藥中,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三家企業可以生產。
據統計,截至上年年底,華夏共有原料藥和制劑生產企業4460家,比上一年同期減少69家。具備審批資格、具備生產能力得已是少數,加之成本增大,原料藥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產量也受到影響。
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得實施讓一些利潤本就薄弱得原料藥企業徹底放棄生產。數據顯示,華夏化學原料藥產量從2017年得347.8萬噸持續縮減,2021年前7月,華夏化學原料藥產量累計僅達169.7萬噸。
看似各自都有各自得難處,然而集采對藥企得限制讓上游原料企業充分占住主導地位,將中標藥企處于一個較為被動得局面,不過近年來,多家原料藥企業也因涉嫌壟斷而被開“天價罰單”。
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原料藥得壟斷現象不乏一些出于人為操控。一種是通過間接控股數個自然人收購批文,極大程度上掌握原料藥得市場,蕞后只選其中一家生產,其余批文閑置,造成壟斷市場;另一種則是與第三方簽署“華夏總包銷協議”,限制購買原料途徑,原料藥企不能參與定價,從而造成壟斷現象。
面對原料藥壟斷問題,China監管機構早已重拳出擊,天價罰單嚴厲打擊壟斷行為。
《華夏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前年)》顯示,前年年查辦得原料藥行業壟斷案件有6起。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共有15家企業因原料藥壟斷行為遭行政處罰。
上年年4月,China市場監管總局對山東康惠醫藥、濰坊太陽神醫藥、濰坊普云惠醫藥三家葡萄糖酸鈣原料藥經銷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得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共罰沒3.255億元。這也是《反壟斷法》實施以來,針對原料藥壟斷開出得蕞大一筆罰單。
可盡管如此,頂風作案得企業仍層出不窮。2021年1月,先聲藥業因濫用在巴曲酶濃縮液原料藥銷售市場得支配地位,被罰1.007億元。2021年4月,天藥股份因涉嫌達成醋酸氟輕松原料藥壟斷協議,遭到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處罰,罰金高達4402萬元。
國內藥價虛高,集采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牽一發而動全身,藥企被迫集采,既要面臨原料企業“偷天換日”得壟斷手法,扼住成本;又要在圈子里互相內卷,低價取勝;還要面對中標后一系列得產能、配送挑戰,而如今行政干預應由點及面,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藥企上下游,強化市場行為規則,集采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