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A股市場面對支持實體經濟重任,IPO常態化不會停止,減持難以有效禁止,再融資逐漸放寬,面對新籌碼增加,新增資金從何而來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引導各種資金入市成為一種共識。
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這一措施被市場部分媒體和專家稱之為重磅利好,確實從政策意圖看,是一個利好,但是從實際操作看,要成為利好,并非易事,畢竟有關部門引導資金進入股市,只是一種管理層態度,而不能強迫資金進入股市,資金會不會進入股市主動權在居民手中。
有關方面之所以看中居民手中的儲蓄,就在于居民儲蓄十分龐大,截止去年年底,居民儲蓄高達71.6萬億元,而截至今天,滬深股市總市值只有60萬億元,按照實際流通市值計算,可能不會超過20萬億元,只要部分資金進入股市,股市就不會缺少資金,股市就能迎來長期牛市。但現實中居民配置股市的要求很低,主要配置房產,房產泡沫膨脹,而股市總是缺錢下跌,根據西南財經大學《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我國家庭房產比例接近8成,達到77.7%,而金融資產只有11.8%,股票在總資產中的比例不到1%。
從A股歷史上來看,儲蓄資金搬家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是一種脈沖,像15年開戶數暴增,導致網絡擁堵,去年年初,也因為開戶數太多,導致網絡堵塞,這就是典型的資金搬家,從儲蓄到股市,可是15年股市很快夭折,儲蓄搬家的投資者恐怕損失慘重不在少數,從成交極度萎縮看最終很多投資者又在暴跌之中逃離股市,19年資金儲蓄搬家到股市,也有很多投資者買在相對高位,出現虧損的也會有相當比例,成交從暴漲到大跌,也說明部分投資者攜帶資金離開股市,這種折騰很讓投資者受傷,成為傷害最深的韭菜一族,這種悲劇屢屢上演,投資者長期以來七虧二平一盈利,就會經常導致資金繞著股市走,金融市場有錢炒大蒜、炒房子、炒生姜、炒綠豆,就是沒有錢炒股票,股票長期以來有一句話就是牛短熊長,牛市來了,大家一哄而上,撈一把就走,接著就是一哄而散,下跌調整長達數年,15年的調整也是經歷數年,至今依然沒有超過高點,大約在60%位置。
A股波動很大,在于機構也好、游資大佬也好、散戶也好,根本不太看好長期牛市,就在于偏重融資,導致制定法律更加偏重保護融資者利益而忽視投資者利益,證券法不是在懲治造假,而是鼓勵前仆后繼的造假上市,結果就是很多公司一年好,二年平,三年差,不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另一個就是大股東和高管不斷有道德風險事件發生,以各種手段侵吞上市公司中飽私囊,自己撈的盤滿砵滿,上市公司虧得一塌糊涂;三是IPO經常失控,被投資者稱之為竭澤而漁融資,也就有了九次IPO暫停九次IPO重啟,市場缺少穩定預期,股指一漲,投資者擔憂IPO加碼,就會以短線心態參與炒作,盡可能在IPO大躍進以前撈一把就走,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錢沒有撈到,最終被套牢;四是大股東、高管是最見不得股價上漲的,只要股價一上漲,就會按捺不住減持的沖動,開始減持套現,股價經常性應聲大跌,頓時吃下啞巴虧,頗讓投資者無奈。長期以來,股市的融資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股市的財富管理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牛市來得快去的也快,熊市則是綿綿不斷,投資者只能“短炒”,不敢也不愿把大規模儲蓄資金投到股市中來,有一個詞就是資金繞著股市走。
因此居民儲蓄短期進入股市并不難,難在長期留在資本市場,也就是說掏錢進來,資本市場一團糟留不住居民的儲蓄,難以成為股市長期資金,因此,要想留住居民儲蓄資金,需要股市有長期的賺錢效應,而不是暴漲暴跌,19年雖然漲勢不錯,但依然沒有離開惡炒的成分,包括白馬股和核心科技股也是存在泡沫之爭,這種走勢很難吸引居民儲蓄搬家,即使偶爾搬家,也不會是決定長期留在市場,而是抱著短線抄一把的態度,
新的證券法已經大幅度提高了違規違法成本,以后造假上市、信披違規、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可能會減少,有助于市場平穩運行,可以增加股市吸引力,但這不足以吸引居民儲蓄大范圍搬家進入股市,股市不應該不承擔額外的支持經濟重任,只是一個投資理財場所,吸引居民儲蓄搬家的關鍵因素是實現市場的財富管理功能和融資功能和諧發展,片面強調融資功能發展是不可能吸引居民儲蓄搬家的,更不可能實現居民“掏出錢來、投資股市、留在股市”的初衷。
推動居民儲蓄進入股市,要成為資本市場利好,關鍵不在銀保監會,而是證監會讓股市制度改革得到投資者認可,讓股市回歸財富管理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