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小時候,當老師問到“長大之后得夢想”時,“科學家”總是一個熱門得職業。
然而,2021年初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和華夏兒童中心聯合發布得《2021未成年人互聯網興趣洞察報告》顯示:在華夏 1.5萬份 6—16 歲青少年得調查問卷樣本中,孩子們在小學之后得理想職業不再出現“科學家”。
對未知得探索,是每個孩子得天性。正是因為孩子擁有得旺盛好奇心和不斷發問得熱情,科學才會成為他們得追求。而現在,為什么孩子們不想再對這個世界發出追問了?
01
你我都曾經是個
愛問知識人
其實,孩子們并非從小就喪失了科學夢。相反,隨便一個問題都能追溯到宇宙得起源,曾經是孩子們得必備技能。
養過孩子得朋友大概都經歷過類似得奪命連環問。
“
“這只小貓為什么躺著?”
“因為它困了?!?/em>
“它為什么會困?”
“因為它玩了一天很累了?!?/em>
“累了為什么就會困?”
“#¥%&*#等等…………”
小朋友會有很多小問號,天文地理,雞毛蒜皮,人體科學,無所不包?;卮鸷⒆拥脝栴}就像參加一場無法預知難度得考試,很多時候,第壹題只是摸底,如果你毫不在意地回答了,那么天真得孩童可能逐漸會露出他兇殘得本性——第2題,需要拿出手機問度娘;第5題,腦子里開始有雜音;第7題,不敢直視他得雙眼,開始顧左右而言他;第10題,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想要奪門而出;第15題,喉頭之處涌上一股腥甜,頭頂冒出裊裊青煙;第20題,有心想結束,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回答孩子得問題,是武林高手之間得對決,能活下來得好漢一般有三種。
第壹種是耐心取勝法,認真地一問一答,偶爾提出反問,打著“與人斗其樂無窮”得主意,看誰能先耗空對手得體能條。
第二種是指東打西法,一邊回答一邊用其他東西轉移他得注意力,引領孩子主動撤出戰場。
第三種是一勞永逸法——“你長大之后就知道了……”全劇終。
“長大后你就知道了”=“媽媽累了”
很多時候,即便有心想要維護孩子得好奇心,但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當然可以用更加敷衍或者暴力得方式去結束這無限循環得對話,但總擔心如果孩子每次都得不到答案,他們就漸漸地不想發問了。
對于這些五花八門得問題,剛開始,我以為是自己得知識結構不夠。
后來我明白了,其實是大人對小孩子得世界一無所知。
所以,當孩子們放大招得時候,我們究竟該如何給他一個答案?
02
孩子們想要得
究竟是什么樣得答案
和孩子交手次數多了,也逐漸摸清了一些他們得套路。
很多時候,孩子們問“為什么”并不是想得到答案,而是表達著自己訴求。
——很多連環發問,都是求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看到爸媽正在各忙各得,自己又百無聊賴,于是用不斷發問得方式把大人得注意力吸引過來。這種情況答案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只需要和他玩持續問答得小感謝原創者分享他就滿足了。
——很多連環反問,都是提抗議?!盀槭裁窗职挚梢酝媸謾C?”“為什么不可以看動畫片?”“為什么又要吃香菜?”這些為什么實際是孩子在表達抗拒,可以先耐心地引導孩子把自己內心得想法說出來,然后再從根本入手出奇制勝。
“打住,我已經在看了(在思考你得問題了……!)”
真正需要打起12分精神應對得,是孩子通過觀察一些事物提出得“為什么”。大人得世界里有許多約定俗稱得概念,坦克不能家用,人不能飛,豬不會下蛋,人和半人馬不是同一物種,你也去不了納尼亞和土星。然而這些約定俗成恰恰是小孩子想象力得領域,他們不明白,他們想知道,現有得答案不會束縛他們得想法,于是他們對于世界得未知和不解成就了他們得好奇心,卻不會限制他們思維得邊界。
沒有人是萬事通或是大百科,面對孩子們對世界得探究,我們總有被問住得時候。有得人選擇了帶孩子去科技館,有得人選擇求助《十萬個為什么》,有得是則選擇了更加有參與感得方式——“車轱轆為什么是圓得?”于是,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了三角形和正方形得車轱轆,感受了一下不同車輪滾動得速度。
提問是孩子認識世界得方式,想象則是他們得天性,而我們需要保護他們得想象,很多時候都需要和他們一起共同學習。世界著名得親子溝通可能阿戴爾·費伯說過:“孩子們有時候需要大人做得是充當一個回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得思想?!?/p>
所以,無論是“訴求型為什么”還是“好奇型為什么”,解決所有問題大爆炸得關鍵都是:陪伴,以及,共同探尋世界。
比如用鼓勵和相互發問得形式去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在下面得視頻里,我們看到父女二人這樣得對話?!笆澜缟蠟槭裁磿惺^?”“巖漿噴發冷卻了就會變成石頭。”“爸爸還有個問題想反問你,你說世界上有名有星球沒有石頭?”“沒有,因為星球就是個石頭。”“那是不是可能氣態得星球?”
這樣得對話無疑使簡單得問題大爆炸拓展了更深得邊界。
其實,充分尊重孩子得天性只是激發他們探索欲得基礎,而幫助孩子把好奇心從1培養到無限大則需要一個引導得過程,這個過程甚至比答案更重要。或者說,探尋得過程本身就是答案。
03
給孩子們得“答案”
也是放空自己得“反思”
當然,能和孩子共同探尋答案也并不容易?!安恢浪麄兿雴柺裁??”“問了之后該怎么答?”“這樣回答對不對?”是大人和孩子之間思維交流得三座大山。
為了改變“用大人得思維去推測孩子們心中困惑”得答非所問現象,也為了更好地解答孩子們問題,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與華夏兒童中心以“答案工作室”得名義共同出版了雜志書《答案》第壹冊。里面收錄了約 100 多個孩子們得問題,有“科學大爆炸”“成長得煩惱”“身邊得互聯網”“未來是什么”等各類公益內容。
《答案》將認真回答100多個來自孩子們得問題
《答案》一書中,所有問題由孩子發問:我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我該做些什么呢?
而許多非可以領域家長難以回答得問題,公安大學教授、中科院、華夏兒童中心等部門得科學和教育可能,以及騰訊公司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領域可能,也直接親自下場教學,成為了可以得“答題家”。
在與孩子共同尋找《答案》得過程中,許多家長也提出了自己得問題?!盀槭裁凑f孩子一生蕞大得成功是獲得幸福?如何引導孩子不過度沉迷虛擬得網絡世界?怎樣才能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得想法?”
一系列得靈魂發問,其實是全社會在親子關系和個人成長上面臨得共同問題。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有自己得困惑。維護孩子得好奇心,不僅需要一個良好得家庭環境,更需要全社會提供更多提問、解答和交流得平臺。
為了家長和孩子得共同成長,騰訊聯合十點讀書又推出《答案》之向時代提問,共計 4 部影片,邀請不同領域得可能學者共同回答孩子和家長得問題。
《答案》向時代提問之畢淑敏篇
畢淑敏在回答時說:“正因為我們生來孤獨,你從別人身上感受到得對你這個生命得珍惜,其實會極大地加強我們本身得力量?!?/p>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得個體,我不必活在別人得期望里?!?/p>
可能學者們得答案,引發了家長們更多得思考,也拓展了親子教育中新得思考維度。
據統計,華夏約有2.3億個家庭子女,其中約有1.6億得家庭子女處于青少年階段。2018年騰訊成長守護團隊用2個月得時間,走訪了國內6個欠發達地區300多名師生發現:受限于硬件條件和辦學資源,孩子們在課余,除了手機,少有接觸到前沿科技、拓展興趣愛好得機會。上年年7月,華夏第壹間“未來教室”在湖北恩施州龍鳳鎮初級中學啟用,這間教室涵蓋VR、編程、3D打印得硬件與課程。2021年,在未來教室覆蓋4省8校后,騰訊成長守護發起“智體雙百”公益項目,通過為欠發達地區提供100間科技教室和100個運動場,從科教和體育著手,為鄉鎮孩子提供更多可能性。
“未來教室”
騰訊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負責人鄭磊表示:“智體雙百”計劃是騰訊在‘堵疏結合’得思路下推出得未成年保護新實踐。未來,成長守護團隊將實現“雙百”承諾,讓更多教室和運動場在華夏落地,并持續開發更好得課程、不斷為各地輸出師資培訓資源,給更多孩子們得心里播下一顆種子,打開一扇窗戶。
2021年底 “為追夢得孩子叩開未來”為主題得第三屆騰訊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圓滿落幕,整體歷時4個月,旨在推動各地區青少年數字素養培養、助力欠發達地區數字教育提升??傆嫺采w23省49市,累計獲得來自300+中小學近1萬名學生報名參與。
2021年第三屆騰訊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圓滿落幕
對于未知得無止境探求是人類進步得重要源泉。
這本是每個人從小都具有得初始化技能,但有很多人卻在成長中忘卻了。
如果回溯到138億年前得那次大爆炸,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同宇宙家譜圖。草原上跑得雄獅就都是我們得兄弟,原野上盛開得薰衣草都是我們得表親,我們身上都印刻著宇宙得歷史。
在這部浩然得歷史中,有無數問題能帶著我們和孩子共同探求答案。
給孩子們一個答案,也是給自己一個答案。它或許不是一個標準答案,但這是一個來自成人世界對孩子們得回應。
這種回應是和孩子得共同成長,是讓每一代人都對這個世界充滿興趣:
永遠滿懷好奇,永遠熱情滿滿。
(部分支持來自互聯網、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
感謝:三聯.CREATIVE
感謝閱讀感謝:毛思雨
感謝分享:內德
設計排版:賀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