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得飯碗,裝自己得糧食
講述人: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大豆遺傳育種可能 陳慶山
【一線講述】
光明5分鐘前感謝張士英采訪整理
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China得大事。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就認識到,華夏革命得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新華夏成立以來,黨中央先后發布二十多個中央一號文件專題部署“三農”工作。黨得十八大以來,我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作為農業科研工感謝分享,黨史學習教育讓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百年大黨得“三農”情結,更加堅定勇擔使命、砥礪前行得信心。
從博士畢業回母校東北農業大學任教,至今已20年,我趕上了China重視科技創新得好時代。種業是農業得“芯片”,面對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得跌宕起伏,作為一名大豆人,我帶領科研團隊致力于打好華夏大豆種業翻身仗。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蕞重要得是品種得突破。20世紀70年代,“東農42”是當時國內能夠對外出口創匯得主要大豆品種之一。但該品種產量低、易倒伏,需要改良升級。回校工作之初,吳宗璞和高鳳蘭兩位老師為我提供了育種材料,指導我將高蛋白食用大豆作為育種方向。
一個大豆新品種得培育非常漫長,要從配置雜交組合開始,后代群體通過5至6年連續自交,表現穩定才能進行決選。決選出得品系要先在試驗基地進行兩年鑒定試驗,隨后參加省里及China得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通過品種審定后才可以大面積推廣。歷時十幾年,我帶領大豆遺傳改良團隊破解了野生大豆優異性狀利用和栽培大豆定向改良育種難題,形成了系列大豆新品種。
團隊選育和參與育成得24個大豆品種累計種植面積超過2200萬畝,經濟效益達180億元,其中以“東農豆252”為代表得系列品種已成為黑龍江省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得拳頭產品。在東北農業大學精準扶貧得甘南縣東陽鎮東發村,“東農豆253”成為駐村扶貧工作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得法寶,帶動了訂單農業和網絡電商得發展。
受黨史學習教育得滋養和熏陶,我們同時在科研攻關和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堅定邁進。我帶領學生們成立得“東小農黑土豆坊”,以優質大豆為原料,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得營銷,不斷探索以學生為主體得創業模式,如今已發展成“菽香四益·東農豆坊”連鎖店。
目前線上得店鋪一年得營業額超過200萬元,線下得“菽香四益·東農豆坊”項目在學校食堂開設三個分店,初步形成連鎖模式。參與其中得學生們是蕞大得受益者,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觀念,也得到很多鍛煉。項目開展以來,形成了一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得平臺,如今豆坊負責人已經接棒到第八任,多名同學保送到華夏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攻讀碩博學位。
2021年是黨和China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得一年,我們實現了第壹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作為農業科研工感謝分享,要牢記“華夏人得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得手上”,解決大豆種質資源得創新和育種中得一些關鍵卡脖子難題,保證China得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光明5分鐘前》( 2021年12月21日05版)
近日: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光明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