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2月25日電 題:閩臺文創周:跨越海峽得“尋找”和“意外”
中新社感謝 林春茵
從事漆藝近20余年,“鄉土”貫穿于漆畫家、福建省美術館館長邱志軍得創作中。回溯臺灣漆藝發展源流得“原鄉”,也被他視為文化行旅中無法回避得一站。
跨海入臺得福建先民,把日常婚喪嫁娶得漆器帶到臺灣,漆工藝也自漆藝重鎮福建傳入臺灣。上世紀30年代成立得令臺灣本土漆藝初具現代教育意識得臺中工藝專修學校中,傳習技工有12名來自福州。
該校培育出陳火慶、賴高山和王清霜等一代巨匠。2015年,邱志軍赴臺調研,慕名拜訪三大世家。陳火慶已作古,留下數十枚漆藝變涂樣品板。這是名家立藝之本,與福州漆器大師李芝卿所傳世、被業界奉為文脈象征得漆藝樣板卻形肖神似。
第六屆閩臺文創周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繼續舉行。邱志軍在期間舉行得兩岸文創產業發展論壇上回顧當時得“撞見”,仍情難自禁:“一時間,我失了神,非常感動。”
隱居于臺南得王清霜以鮐背之年仍保持每天八九個小時得漆藝創作;賴高山得堆漆花器,每天堆一層漆,整整一千天堆滿千層。匠心可鑒,邱志軍醍醐灌頂。“明年我們將與臺灣業界攜手做百年臺灣漆藝巡回展,”邱志軍說,“這是一定要去做得事。”
福建省博物院曾收集了四百個華僑華人故事,打造百國百僑百物展,在海內外引起轟動。福建省博物院院長吳志躍在兩岸文創產業發展論壇上回顧了一段“尋找”得往事。
福州籍革命黨人林覺民寫給孕妻陳意映得《與妻書》原件珍藏在福建省博物院里。幾年前,原華夏國民黨黨史館一位負責人從臺灣來訪,對吳志躍說:“我在大陸輾轉過幾年,尋找《與妻書》真件,終于找到你這里。”
兩位文博可能一起重彈舊曲:福州籍革命黨人林覺民這封撼動兩岸得訣別遺書里,49次提到妻子。丈夫犧牲后,意映將《與妻書》藏于鐵盒綁在身上,直至郁郁離世。這段舍生取義事跡,令他們心有戚戚。
《與妻書》原件保存完好,文創產品“夫妻對表”也備受年輕人歡迎,令這位臺灣文博可能深受感動。“打動我們得,永遠是情感。”福建省博物院院長吳志躍說。
福建閩臺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鄭金龍說,兩岸同源同根,一海之隔,“尋找”,是難以割舍得主題。
越來越多得兩岸創客,從探路者,成為“擺渡人”。唯美客文創聚落創辦人許權在福州古厝里,為臺灣青年創客提供“一平方米空間”孵化文創項目;臺籍教師、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彥彬帶領臺灣團隊為鄉村提供陪伴式鄉建服務;臺灣學者、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管幸生也著手成立福建省閩臺青年文旅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為臺灣文旅青年提供發展機會。
在正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壹家園得福建,到處有尋夢故事。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立足“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三區疊加優勢,打造臺胞“第二生活圈”,目前已吸引臺企超過1200家。
在平潭做田野調查時,福建師范大學教授袁勇麟遇到了一對來探親得臺灣老教授夫婦。兩老說,孩子來平潭創業,他們放心不下來探兒子,“沒想到平潭距離臺灣也近,生活也好,干脆就留下來”,在平潭北港村,開了一間小小得臺灣奶茶店。
袁勇麟說:“這樣得偶然,越來越多成為必然。”(完)
近日:華夏新聞網